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第105期
本院要聞
楊祥發前副院長追思會
國科會95年度傑出研究獎本院7人獲獎
人事動態
學術活動
學術交流
Mini-symposium on Chemical Biology
東亞世界中日本社會的特徵國際研討會
《語言暨語言學》第8卷第1期出版
《噶瑪蘭語詞典》出版
《Mongolian Monuments in Uighur-Mongolian Script》出版
《中美關係專題研究:2001-2003》出版
學術演講
公布欄
「本院研究成果發展管理要點」第五及第六點條文修正
「96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開始受理申請
「96年度第2梯次獎勵國內學人短期來院訪問研究」開始受理申請
本院97年度新增「主題研究計畫二」開始受理申請
人社中心(調研)執行「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面訪調查
人社中心(調研)資料開放
中英文會議論文集徵稿公告
人文社會科學館服務窗口及會議廳網站
知識天地
癌症之標的治療
同仁來函
悼念楊祥發教授
一代大師,典範永銘
標本館之功能及本院動、植物標本典藏與研究之概況
給本院同仁及各界的公開信
服務區
徵才啟事
社團活動
 
同仁來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標本館之功能及本院動、植物標本典藏與研究之概況
 

邵廣昭、彭鏡毅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主任)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植物標本館主任)

一、標本館之功能與價值

1.        科學研究存證、提供研究材料 — 生物標本館是從事生物多樣性理論及應用研究,包括系統分類、環境生態、物種演化、農林漁牧、醫藥保健、自然保育等的重要設施。生物科學研究使用之材料都必需留下存證標本,以便日後得以查證鑑定是否正確,或分類系統異動、同種異名等問題-這是國際生物學界之共識與要求。現今分子生物技術日益精進,可以從古老標本中萃取DNA,揭開生物物種演化之謎,因此標本館蒐藏豐富與否,在未來生物科學研究上益形重要。標本館亦保存世界的相關分類文獻。標本是瞭解生物間關係、地理分佈、經濟利用及探討分子演化之鑰。全球生物自然棲地日益消減,標本館更成為記錄物種生存歷史和保存珍貴的基因庫的重要場所,是我們認識本土及全世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機構。

2.        典藏自然遺產、培育分類人才 標本館也是典藏國家自然遺產的重要設施,每個國家或地區之物種,經過採集、鑑定及命名新種或鑑定(含未能鑑定)之標本均需收藏在標本館或博物館內。新種之模式標本更是各國之珍貴資產(有如古物般),需列入移交,不能損毀或遺失。這些標本提供日後在系統分類學、生態學及演化等方面研究時查核及比對所需。典藏標本之數量及被借閱或交換的數量也是一個學術機構研究成果與學術服務表現的重要指標。全球各大名校或進行生物多樣性研究之機構大都有標本館或博物館之建制。全世界知名的哈佛大學之比較動物學博物館,自上兩個世紀以來培育出無數的科學家,現今在學界的重要分類學者幾乎都是從該博物館出身,主要是因為其博物館典藏有數千件模式標本以及數十萬件早期所採獲的標本可供研究;哈佛大學的植物標本館典藏更是豐富,約有五百萬份標本,其中包含約十萬份模式標本。

3.        系統分類學研究必要之設施生物標本館或博物館是從事系統分類學研究所必要之設施,正如同從事生物技術,基因轉殖之研究需要實驗動物繁殖中心;植物生態、育種或生理研究需要有溫室或試驗田、生態園區;農林漁牧之應用及科技研究要有試驗站、實驗林、養殖場或臨海研究站等附屬設施及場所。文史方面之研究也需要有文史之資料室或圖書室等設施的配合,例如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歷史文物陳列館典藏的文物,是本院也是國家的重要資產。換言之,不同領域之學術研究各有不同之需求及條件。

4.        保育之教育與宣導功能 標本館或博物館除了學術研究之功能外,對於生物教育與保育之宣導亦甚有幫助。也因此多樣中心之標本館亦接受外界中小學或團體之預約參觀。每年院慶開放院區展示時,中心之動、植物標本館亦是深受大眾歡迎,參訪人數最多的展場之一。

二、國內外標本館近況

1.        美國史密森研究院自然史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正在馬里蘭州另闢一新館;芝加哥費爾德博物館(Field Museum)、法國國家自然史博物館(MNHN)及大英自然史博物館最近均為其收藏之動物標本另外建立一新標本館。澳洲之雪梨博物館(AMS)、北域博物館(NTM)、昆士蘭博物館(QM)及CSRIO等均在籌建新館時,留有相當大比例之空間留給動、植物標本館使用,為的就是讓博物館在研究人員可以佔地利之便,可以更快取得所需標本進行研究。綜觀各大科學強國,多有不只一個以上的世界級博物館,其典藏甚豐往往高達數百萬件,且各國皆將標本視為重要的國家資產,有完善的管理規則及永續經營的理念。

2.        中國大陸近年亦斥資數十億人民幣重新整建中科院武漢水生所、南海海洋區、北京動物所、北京植物所、昆明植物所、華南植物所等科研單位的標本館。而全球各重要科學研究機構亦多擁有自己的博物館或標本館,歡迎各界來訪研究、檢視標本,甚至提供經費為生命科學的學術研究發展盡力。

3.        國內由於標本館發展較慢且規模較小,館藏量尚稱不足,因此國內許多研究人才往往必需遠赴國外標本館去鑑定研究早期採自台灣之標本,相當浪費人力物力,倘若能以中研院、科博館、台大、農試所及林試所等單位就各自擅長之類群,更完整地收藏國內外標本,未來除了可以造就出更多的研究人才外,亦可提供各界更完整的研究題材。目前生物多樣性中心標本館每年來訪之國外學者不下二、三十位,分別來自美國史密森研究、加州科學院、紐西蘭自然史博物館、墨爾本博物館、哥本哈根大學、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高知大學及華盛頓大學等魚類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對於我館藏及管理皆相當讚許,也從中發現不少新物種。本館更積極與國外各館藏交流、交換標本,以期許可以給下一代更好的學術研究環境。

三、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動、植物標本館

1.        標本館成立之沿革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之動、植物標本館原先是分別隸屬於動物所及植物所,兩館成立迄今已有廿多年的歷史。植物研究所於84423所務會議中正式通過設置「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並於本院84年第三次院務會議中經院方正式核准成立。動物標本館則是在8649由院方正式核准設立。本中心於2004年正式成立後,不久,動物所及植物所即分別將此二館典藏之所有標本、設備、空間及約聘助理人員移交給本中心。

2. 標本館之學術聲譽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肩負領導、協調及聯絡台灣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特別是振興基礎分類學之研究,可謂不遺餘力;標本館在歷任館主任及標本管理委員們的努力經營下,成效卓著,不但標本量倍數成長,模式標本亦在累積增加,也成為外界捐贈標本的對象,包括國內外學者、民間團體及個人在台灣採集所發表新種之模式標本,或所收藏之珍稀標本逾萬件以上。此亦表示中心標本館之規模及聲譽亦廣受學界所信賴與認同,特別是近年來,中心在整合全國標本典藏之資訊、冷凍遺傳物質及生命條碼(Barcode of Life)等方面亦執國內之牛耳。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TaiBNET)及國家入口網(TaiBIF)亦是由中心負責建置與維護,並與國際生物多樣性機構(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接軌,對促進本土物種分類之研究與協助行政院「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之執行貢獻良多。

3. 標本典藏量之增加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成立三年以來,進行各項生物多樣性調查及長期生態研究計畫中,新增標本近萬筆,如動物標本由原先13,708件增加到25,627件,增加幾乎一倍;植物標本由原先95,717件,增加到113,565件。其中為台灣物種多樣性新增添超過30個以上新種及600個新紀錄物種。此外,中心並受農委會之委託建置「台灣野生動物遺傳物質標本典藏資料庫及中心」,新增加上千件以魚類為主之液氮典藏標本及資訊。

4. 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之動、植物標本館由於具有豐富的典藏,自2002年起即加入「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數位典藏計畫」,將台灣各類動、植物之標本、文獻、生態影像等珍貴典藏品數位化,建置資料庫,並於網路上提供國內外各界查詢利用。生物多樣性屬性之典藏品,在以人文屬性為主的「數位典藏計畫」中更顯珍貴且備受好評。今年(2007年)已邁入第二期五年計劃,除將持續進行各項資料的數位化,2008年起將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整合成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總期程至2012年止。標本館之典藏品,經由數位化作業,得以另一種形式保存,並經由網際網路之流通平台,提供學術研究、科普教育等全方位之利用,並經由全球網路呈現了台灣傲人的生物多樣性


四、結語

  中研院之生物多樣中心才剛成立。動植物標本館甫從原動、植物所轉隸過來,但標本館這兩年內在有限的經費與空間資源條件下,研究及學術服務方面之表現非常出色。如系統分類方面每年均發表十餘篇之研究報告,且大多為SCI報告。近年來國際上所發表之相關論文引證本中心之標本量亦在迅速增加,可說為中研院在生物多樣性之研究領域及分類學界建立了良好之國際地位及形象。為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中心之業務會議己通過將動物及植物兩標本館整合為「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望院方能夠多予鼓勵與支持,使多樣中心在基礎系統分類學的研究及為社會之學術服務與貢獻上能夠繼續茁壯成長。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