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成立於1931年,是個全球性的、包含所有學科及跨學科領域的國際科學組織,目前擁有103個機構會員、27個聯盟會員以及更多有關國際組織的合作伙伴。雖然它是個非政府組織,但由於它在學術界的重要地位且會員普及性高,其就各種科學議題所提出的政策建言,對各國政府制訂政策,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重要的國際組織設定議程,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ICSU每3年舉行1次會員大會,本院例由院長或副院長率團與會。 國際科學理事會第28屆會員大會於今年10月16日至22日在中國上海及蘇州舉行,本院由曾志朗副院長偕同吳茂昆院士、劉兆漢院士、周昌弘院士、吳妍華院士及彭旭明院士等人出席。與會者將近300人,分別來自數十個國家會員及科學聯盟會員。主辦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CAST)及蘇州市政府很重視這次會議,接待工作安排得很周全。不但會場及住宿所在的蘇州國際會議中心酒店內外有安全人員24小時警戒,進出要配戴大會所發的識別證,進入會場要人身安檢;並且動員當地蘇州大學英文系四年級學生在會場及飯店擔任志工協助接待。 本院代表團除參加會議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提名曾志朗副院長競選ICSU科學計劃暨審查副會長(Vice President for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Review),以及劉兆漢院士競選ICSU常務理事(Ordinary Member of Executive Board)。候選人名單中,我方參選的兩項職位都有中國的參選人,雖然「地利」不在我方,但我們還是要努力拼「人和」。事前,本院即陸續接獲有意參選國家之拉票函,可見各國對此選舉之重視。而院長亦特別致函給幾位與本院往來關係密切的國家科學院院長,請求支持。 18日是正式的第一天會議,全天分會員國及科學聯盟兩組會議討論ICSU各種行動綱領。在會員國會議議場上,下午會議進行一半,即臨時要進行常務理事初選(未載入議程),由巴西籍主席簡單介紹每位候選人的學經歷,但是主席介紹起候選人來卻頻頻口誤,介紹劉兆漢院士時尤其如此。 19日是全體大會,下午會議結束前大會安排了約半個小時會長、副會長等職務候選人的政見發表會。由於大會並未事前個別通知候選人,有的候選人並未到場,有的候選人則照稿陳述自己的學經歷。曾副院長則以有別於其他候選人的陳述方式,以生動、感性的內容發表了10分鐘的演說。他以自己來自鄉下的成長背景為例,說明自己不論在求學、工作的歷程中始終保持樂觀、懷抱希望,即使面對逆境亦勇於接受挑戰、承擔責任,毫不退縮。又從自己對台灣科學教育極為關心,在擔任大學校長與教育部長任內即致力推動我國科學教育能力建構(capacity building)為出發點,發表自己對ICSU未來工作之願景,由於演講充滿熱情,獲得熱烈迴響。會後,多位原先不認識的與會代表特別趨前向曾副院長致意,表示「I will vote for you」。 20日下午正式進行投票,初選要選出6位,投票結果分別為來自美國、法國、中國、辛巴威、古巴及俄羅斯等6個會員國提名人獲選,這6位初選獲選者再於21日進行決選,選出最後4位。本院參選人雖經曾副院長及劉院士本人在會場努力尋求支持,仍未獲選,殊為可惜。亞洲國家除了中國提名人符淙斌如預料般進入決選名單外,其他如泰國、日本、韓國等國提名人皆未入選。 曾副院長雖囿於主觀環境未能當選,許多會員國代表及科學聯盟代表紛紛前來向曾副院長致意,表示對曾副院長精彩之演說印象深刻,並欣賞其對ICSU未來發展之想法,日後將在相關科學議題上尋求與本院之合作及相互諮詢;曾副院長亦表示,雖然未能當選,但很高興能與各國科學界人士共聚一堂,交換意見增進彼此認識,今後仍會持續關心科學教育,為促進國際科學社會之合作繼續奉獻心力。 這是本院首次參選ICSU總部要職,儘管是在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場合,一如預期地面臨強大的政治壓力,但是我們並未因而退縮,反而鍥而不捨地爭取每一個發聲的機會,藉由參選的機會增加了我們的能見度。也由於我們的參選演說擲地有聲,令人耳目一新,得到比預期中更大的尊敬與支持。此行獲得的友誼令人倍感溫暖,身為隨團成員,真是與有榮焉。由此也深深感覺,只有發揮「不怕輸」的精神,我們才能在荊棘路中走出坦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