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個月來,幾乎每個晚上在植物所、數學所和行政大樓附近都會聽到由高處傳來很大聲的「ㄍㄨˋ-- ㄍㄨˋ--ㄍㄨˋ--」聲音,通常連續七、八聲。有些人以為是領角鴞的叫聲,但是領角鴞通常一次只發出一、兩聲,共振的效應也遠遠不如。大家所聽到的是黑冠麻鷺的求偶聲。黑冠麻鷺在台灣不算常見,出現在植物園和台大校園時都佔了報紙上很大的篇幅,連許多台北鳥會的會員都沒有聽過牠的求偶聲,圖鑑上也沒有描述聲音。既然牠已經在這裡努力的叫了3個月,應該要介紹給大家認識,以免錯失大好機緣。
黑冠麻鷺是鷺科的鳥類,體型比夜鷺小一些,頭上近黑色的冠羽是牠的特徵。照片上這隻公的成鳥在兩個月前比較常在清晨出現在數學所和植物所間的密林下覓食,常常躲在姑婆芋旁邊,是數學所1樓的同仁常看到的老朋友。傍晚時就飛到高度將近15公尺的大樹上發出求偶叫聲。牠會站在樹的最高處先朝一個方向叫幾聲,得不到回應後再轉個方向,每個方向輪過幾次後,再換一棵附近最高的樹繼續叫。最近在傍晚六點半左右就開始聽到叫聲,有時候到半夜十一、二點還在繼續努力。只要保持距離靜靜的觀賞,黑冠麻鷺對人的警戒心不是很強,但是千萬不要用手電筒或照相機的閃光燈去干擾牠。
最近這隻雄鳥常在下午出現在植物所北面密林,我也比較有機會仔細觀察。牠常在樹下覓食,混在落葉中有很好的保護色,最常找到的食物是樹葉下的蚯蚓。牠並不是到處亂翻式的找食物,而是專注瞄準了很久才啄下去,命中率很高,除了視覺外應該有其他感官如聽覺的輔助。啄食前後常常將胸前一片羽毛撐開來,非常誇張的波浪式左右擺動,不知道是不是想轉移獵物的注意力。地面人多時會到密林中的大樟樹上休息,有時和實驗室的同仁隔窗相望。
蚯蚓在傍晚時會將部份身子露出地面,運氣好時,會看到黑冠麻鷺用力的把將近30公分長的大蚯蚓扯出來,啄幾下後再一口吞下去。飽餐滿足後再以和地面幾乎呈90度的角度飛到樹頂,緊接著開始發聲求偶。剛開始一輪嗓門沒開,聲音比較短促乾澀,接著就開始共鳴十足的叫聲。
不知道是附近沒有適齡的雌鳥,還是基因體中心擋住大部份的求偶呼聲,這隻雄鳥努力了3個月還沒有找到伴侶。在蔡元培館後面有時會見到一隻還沒完全成熟的亞成鳥,可能是牠的家屬。我們現在開始慶幸黑冠麻鷺還沒有在植物所北面的大樹上成家,因為這片密林將在10月初成為新建築的工地,不見得夠時間讓牠們將下一代養大。
中央研究院在這幾年連續興建幾個大型建築物,除了蔡元培館前後坡地外,已經很難再找到密林。坡地的密林還是以中等高度的樹木居多,或許是黑冠麻鷺選擇植物所附近較高密林的原因。基因體中心和人文社會科學館兩棟大型新建築緊鄰著生態豐富的蔡元培館和軍事保護區,周圍有較多的空地而又應該不會在40年內另蓋大樓,似乎是復育豐富生態的好地點。如果我們即時開始復育,20年後的同仁會在院區欣賞到更豐富的自然之美。台大的朱有田教授於幾個月前曾經在我們活動中心前的草地上救起一隻穿山甲,提醒我們中央研究院四周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應該要好好珍惜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