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中央研究院電子週報第405期
服務區
緊急事故通報系統電話
社團活動
徵才啟事
互動區
處長信箱(助理用)
處長信箱(一般用)
本院要聞
日本四國島活珊瑚覆蓋率超過60% 顯示珊瑚正往高緯度海域遷移
「社群染色體」決定火蟻族群的社會型態
植物遺傳演化學者再度驗證 「活化石」銀杏與蘇鐵植物的姊妹群關係
本院語言所特聘研究員曾志朗院士獲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2013年度「黃林秀蓮訪問學人講座」
本院資訊所廖弘源特聘研究員榮膺IEEE Fellow
人事動態
學術活動
學術交流
本院社會學研究所出版《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
本院近史所出版《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
2013周大紓紀念研討會
王世杰院長講座「桃花源:從陶淵明到貝聿銘」
Workshop on NMR-based Matabonomics: Applications to Bi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東亞近代知識轉型中的關鍵概念詞」國際學術研討會
學術演講(3月7-20日)
公布欄
本院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執行『「國民幸福指數」社會聯繫、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電話調查
本院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執行『中國效應調查研究』電話調查
本院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資料開放公告
知識天地
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簡介
 
本院要聞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社群染色體」決定火蟻族群的社會型態
 

  科學家們很早就觀察到,同種的昆蟲有時會有不同的社會行為,例如說,紅火蟻(Solenopsisinvicta)即有「單蟻后」與「多蟻后」兩種社會型態,此兩種社會族群型態中的個體的特徵、行為與互動關係,有很大的差異,但科學家一直不清楚其調控的機制。近日,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忠信博士,與國外研究學者共同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不同社會型態中的紅火蟻的行為差異,是由「社群染色體」所決定。此論文發表於2013117發行之《自然》(Nature)雜誌。

  2003年,臺灣第一次有紅火蟻入侵的紀錄,目前在大臺北地區與桃園、嘉義、苗栗、新竹等縣市,均發現大量紅火蟻聚落,臺灣其他地區也偶見蹤跡。紅火蟻是侵略性極高的螞蟻,其毒液會讓被叮咬的患者有火燒灼熱之疼痛感,故名紅火蟻。紅火蟻對臺灣的居民及生態造成極大的威脅,除了灼癢之生理反應之外,若患者本身有過敏性體質,嚴重時可致命。目前在臺灣與世界各地,抑制與消滅紅火蟻的效果普遍不彰,主要因為紅火蟻的聚落數量龐大,不可能一一施藥撲滅;同時紅火蟻繁殖力驚人,單一聚落中之雄蟻與蟻后數量有時可達數千隻以上,也使得撲滅紅火蟻的工作格外的困難。大量的紅火蟻聚落,已在美國、澳洲、中國與臺灣等許多國家造成極大的損害,各國相關單位一直在極力找尋控制紅火蟻的有效方法;但過去所提出的方案,大多都沒有明顯的功效。

  自從紅火蟻的基因體在2011年被完整的解碼定序之後,科學家便持續深入研究其基因的種類與功用,希望能從中找到調控紅火蟻不同社會型態間行為差異的機制。此次王忠信博士與其合作學者所共同發表的論文,就是藉由紅火蟻基因體的研究,發現了「社群染色體」的存在,而此「社群染色體」即為決定紅火蟻族群為「單蟻后」或「多蟻后」社會型態的關鍵。這項發現,未來可應用於開發控制紅火蟻之基因工程方法。

  一般而言,染色體上的基因可與其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進行重組。然而,在紅火蟻的基因體中,有一段含有600個以上基因的區域,並無法進行基因重組,此區域被稱為「超級基因」,而此「超級基因」所在之染色體即為「社群染色體」。這樣的社群染色體有兩種,其特性與人類的兩種性染色體XY十分相近;也就是說,個體的表徵與行為,會由其染色體的組合 (XXXY)來決定。王忠信博士與其合作學者的研究發現,單蟻后族群的個體,僅帶有一種社群染色體(如雌性的XX染色體);而多蟻后族群中的個體則帶有兩種社群染色體(如雄性的XY染色體)。這些不同社群染色體的組合,造成了單蟻后或多蟻后族群中的蟻后與工蟻之行為與特徵的差異。舉例來說:單蟻后族群的處女蟻后在交配前會囤積大量脂肪,當其另立門戶形成新聚落時,大量的脂肪會轉換成食物以餵養首批工蟻;相反地,多蟻后族群的蟻后只囤積少量脂肪,且不自立門戶,而是選擇加入既有之多蟻后族群。同時,單蟻后與多蟻后族群之蟻后有不同的氣味。多蟻后族群的工蟻即靠著辨別氣味,選擇性地接受來自多蟻后族群的新蟻后。

  此篇論文的結論指出,紅火蟻之所以能有單蟻后與多蟻后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型態,是透過社群染色體上超級基因中的600個基因,來做全盤縝密的調控,以確保單蟻后與多蟻后族群中的蟻后與工蟻,均可發展出正確的表徵與特性,以符合其各自所屬之社會型態。

  這項研究由多位國際學者協同完成,除本院助研究員王忠信博士之外,亦有瑞士洛桑大學Laurent Keller教授;英國倫敦大學女王瑪麗學院的YannickWurm博士;以及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中心的DeWayne Shoemaker博士等人。

  論文全文請參考: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1832.html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