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中央研究院電子週報第405期
服務區
緊急事故通報系統電話
社團活動
徵才啟事
互動區
處長信箱(助理用)
處長信箱(一般用)
本院要聞
日本四國島活珊瑚覆蓋率超過60% 顯示珊瑚正往高緯度海域遷移
「社群染色體」決定火蟻族群的社會型態
植物遺傳演化學者再度驗證 「活化石」銀杏與蘇鐵植物的姊妹群關係
本院語言所特聘研究員曾志朗院士獲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2013年度「黃林秀蓮訪問學人講座」
本院資訊所廖弘源特聘研究員榮膺IEEE Fellow
人事動態
學術活動
學術交流
本院社會學研究所出版《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
本院近史所出版《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
2013周大紓紀念研討會
王世杰院長講座「桃花源:從陶淵明到貝聿銘」
Workshop on NMR-based Matabonomics: Applications to Bi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東亞近代知識轉型中的關鍵概念詞」國際學術研討會
學術演講(3月7-20日)
公布欄
本院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執行『「國民幸福指數」社會聯繫、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電話調查
本院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執行『中國效應調查研究』電話調查
本院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資料開放公告
知識天地
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簡介
 
本院要聞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植物遺傳演化學者再度驗證 「活化石」銀杏與蘇鐵植物的姊妹群關係
 

  銀杏門植物 (Ginkgophyta)早在27千萬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這種最古老的植物,經歷160萬年前地球第四季冰河運動,氣溫驟降的酷寒環境,至今僅有銀杏 (Ginkgo biloba L.)一種得以殘存,乃被稱為「活化石」。對於銀杏在植物演化史中的親緣演化地位,植物學界至少有六種以上的不同說法。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趙淑妙特聘研究員的研究團隊,日前分析葉綠體基因體的全部譯解蛋白基因序列,找到新的數據,說明銀杏和蘇鐵植物在種子植物的演化史中是姊妹群的關係。再次驗證她於16年前即提出的主張。論文於2013112刊登在國際期刊「基因體生物學及演化」(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

  研究團隊解釋,現存的種子植物可以分為兩大類:裸子植物(指種子裸露在外,不被果實所包覆)與被子植物(指種子被包覆在果實之內)。其中裸子植物又包括四大門:蘇鐵植物門(Cycadophyta)、銀杏植物門(Ginkgophyta)、買麻藤植物門(Gnetophyta)、松柏植物門(Coniferophyta)。目前學術界已經接受,現生的裸子植物是一單源群的說法(也是趙淑妙特聘研究員的研究團隊於1997年首先以基因分析提出的假說,歷經約12年的學術界爭論;至2009年英文教科書才得以改寫);然而對於銀杏的親緣演化地位,卻仍有不同的假說。

  此次趙淑妙博士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套包含25種裸子植物的葉綠體基因體資料庫,包含35,994核苷酸(nucleotides)11,998氨基酸(amino acid)位子(site)。這是相關研究範疇,至今數據最多的基因資料庫。經過演算和比對的結果,研究團隊發現:核苷酸(nucleotide)或氨基酸(amino acid)序列,是推算銀杏親緣地位的最關鍵因子。他們證明由核苷酸序列所建構的演化樹,銀杏的親緣位置明顯地受到五種因子的影響:取樣物種的寬廣度,演化樹的建構方法,密碼子的位點(codon position),買麻藤植物的親緣位置,和資料庫包含買麻藤植物與否。他們的研究驗證了,以氨基酸序列所建構的親緣演化樹較為可信,並支持銀杏和蘇鐵植物是姊妹群的假說。

  趙淑妙特聘研究員曾於1997年,即以分析18S核醣體RNA基因序列的方式,提出銀杏和蘇鐵植物是姊妹群的看法,當時未為學界廣泛採信,並且引起許多爭論;此次新的證據應可讓16年來的討論得以平息。這項研究的主要參與者包括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吳宗賢博士、趙淑妙特聘研究員及黃雅怡博士。經費則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經費及本院博士後學者經費所支持。

銀杏小檔案

  銀杏屬植物(Ginkgo L.)最早在27千萬年前即出現在地球上,15千萬年前曾經廣泛地分佈在全球但種類逐漸減少。160萬年前,地球的第四紀冰河運動造成氣溫驟降,銀杏屬植物一度被認為全數滅絕。然而中國大陸自然條件可能特殊,銀杏意外地生存下來,並在17世紀末被引進歐美地域。銀杏樹不怕空氣或土質污染,木材耐蟲害,樹根可因土壤受侵蝕或土石流而長出無性個體以延續族群命脈。銀杏樹形和葉形優美,葉片於秋冬轉為金黃,別有一番風情,為優良的路樹和庭園樹,廣被栽培於溫帶的市區和郊區。銀杏的種子亦是盤中美食和鎮咳清肺的中藥材。此外,銀杏葉的抽出物亦被用來治療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論文參考網站:http://gbe.oxfordjournals.org/content/5/1/243.short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