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呂俊毅博士,日前帶領一組本土研究團隊利用酵母菌雜交實驗,發現多組造成雜交種不孕之基因組合,並成功揭示粒線體在物種種化(生物演化出新物種的過程)所扮演之重要角色。這項研究將有助科學家進一步瞭解種化的分子機制。此突破性成果於2010年7月20日(美國東部時間)發表在國際重要專業期刊「PLoS 生物學」( PLoS Biology)。此文同時被選為該期摘要文章(synopsis),專文介紹。
新物種如何形成,長久以來ㄧ直是生物學家想解決的謎。不同物種就算親緣相近,彼此也傾向不雜交,或雜交後代有早夭、或不孕的問題。這樣的生殖隔離,能限制不同物種間的基因交流,進而建立不同物種的特異性。多年來科學家實驗各類物種之雜交,試圖理解種化的分子機制。其中,互動基因的不相容性,被發現是一種造成雜交種不孕的可能原因。呂博士研究團隊先前就曾發現,某兩種酵母菌雜交子代不孕,是源自於該後代的粒線體無法正常運作以行呼吸作用,而不同物種間細胞核與粒線體基因的不相容性,是主要原因。(註:粒線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工廠,呼吸作用失調會導致細胞無法生存或繁殖。)
為了確認粒線體在種化過程是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研究團隊進ㄧ步試驗三種親緣關係相近之酵母菌物種,從而鑑定出兩個種化基因:MRS1與AIM22。第一個基因的產物功能是將粒線體基因COX1的內插子(intron)去除,以產生完整的 Cox1蛋白質。第二個細胞核基因則是將許多粒線體蛋白硫辛酸化(lipoylation)以產生活性。研究結果指出,該兩種基因的功能與粒線體行呼吸作用過程息息相關。
此外,研究群利用重組基因的比較,進一步發現僅三個蛋白質氨基酸的變化,就足以使MRS1這個基因在兩個相近酵母菌種間產生明顯的功能性變異。而MRS1功能的改變,極有可能是被COX1的內插子的演化所推動。最後,藉由這些基因演化殘留足跡的比對,研究團隊證明在不同物種裡,前述基因的改變,都是發生在不同時代,更加強它們是種化基因的可能。
「研究結果顯示,細胞核與粒線體的不相容性係建立在多重分子機制上,也證明這種不相容性是酵母菌生殖隔離的重要機制」,呂博士表示。「未來研究將可探索在其他動植物中是否也適用此機制」。
本篇研究係由全球跨國際合作組織「國際人類前沿科學計劃組織研究計劃」(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HFSP)、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與本院分生所支持。此研究作者包括國立陽明大學基因體研究所博士生周睿鈺、碩士生林冠慧,以及本院分生所研究助理洪瑩珊、李信毅。論文第一作者周睿鈺同時曾於2008年國際頂尖期刊「細胞」(Cell)發表過另一篇論文。
參考網站:http://www.plosbiology.org/hom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