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在向世界展現其充沛的生物醫學暨電子材料科技之研發無窮潛力。
為落實研發成果,促成技術移轉及產學合作計畫,以達到推動國內生技醫療、製藥、光學、材料、電機電子、資訊等相關產業升級之目標,由國內3個重要研究機構所共同舉辦之聯合研發成果發表會,於98年9月16日(星期三)本院人文社會科學館會議廳隆重召開。
這場名為「中央研究院、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暨國立台灣大學98年度研發成果聯合發表會」的說明展示活動,有生命科學類25項、數理科學類24項等共49項研發成果,現場分為2個場地同時進行。主辦單位並邀請多家生物醫藥、材料、電機電子、資訊等相關廠商參與,展示其最新產品與概念,創造產業界與學研界交流與合作平台。
此次國立台灣大學的研發成果以醫學影像為主,乃以全球醫學界開始追求的非侵入性治療、以及大幅縮短病症檢測時間等為研發目標。今年,國立台灣大學研究員對於腎、甲狀腺等病症,都有嶄新研發成果。例如,獸醫學系暨研究所徐久忠副教授研發的功率都卜勒超音波檢測方法,可以透過體外,監測洗腎病患是否有效。以及,醫學系外科張金堅教授率領血管新生中心團隊所開發的甲狀腺超音波電腦輔助診斷系統,為利用該中心原創技術之應用,在甲狀腺腫瘤的診斷技術上目前獨步全球,並已有臨床試驗的驗證。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則以抗癌藥物為重點,近年來隨著基立克、艾瑞莎等小分子標靶藥物,成功運用在癌症治療上,標靶治療預估在2025年將達到600億美元之市場規模。國衛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組由謝興邦研究員與徐祖安研究員共同領導的抗癌標靶團隊,歷經兩年多研發,特別針對北極光激酶為抗癌分子靶點進行藥物篩選,其抑制北極光激酶活性比目前臨床二期藥物MK-0457來的更有效,另外也有數個抑制劑於大腸癌之動物實驗中,已證實有抑制腫瘤生長的效果。徐祖安研究員同時也發表了針對上皮生長因子受器激酶為抗癌分子靶點的新穎抗癌藥物;此外李秀珠副研究員發表具有抗癌、抗發炎及抗冠狀病毒功效之藥物。
中央研究院此次有物理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應用科學研究中心、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分子生物研究所、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等9個研究所共20項研發成果。其中較具醫學近程應用效果的成果,包括:本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助研究員蕭培文,針對攝護腺癌利用二帖類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研發出來機制。以及,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潘文函研究員所研發出來的台灣漢人嚴重肥胖基因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