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近日諸多先進,對行政院核定由中研院規劃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給予諸多指教與建議。環保人士所強調的基本價值,我們非常認同,我們所做的是在環保之內找尋發展的可能及共榮共存的空間。我們將依法將全案送交環評,並盡全力規劃維護生態的計畫,遵照環評結果興建,若不能通過環評,便中斷計畫。此外,我們再度提出幾點說明,以表達本院一貫之關懷生態環保的立場。
第一、 我們將以珍惜之心,繼用這塊已開發、已使用的土地。
202兵工廠共185公頃,規劃中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約25.31公頃(附圖一)。本院係繼用國防部目前已經使用之9.6公頃土地,盡量於原有老舊建築物之地區重建。未來園區9.6公頃只作低密度開發,其餘15.71公頃回復綠地原貌。25.31公頃預定地內都將進行生態復育,人工滯洪池部分(附圖二)將朝更為生態環保方向規劃,所有建築都將採用綠建築概念設計。園區開發範圍,皆不影響防洪、滯洪、排洪。至於各界關心的三重埤、土地公廟、王義德墓等,皆在25.31公頃園區範圍之外,位於202兵工廠159.7公頃土地內。我們對這個地區支持保留原貌,延續其人文與生態之意義。
第二、 生技研究園區將依生態考量設法限縮建築。
在鄭重考慮各方的寶貴意見後,未來將設法縮小對9.6公頃可用地的開發。中研院生醫轉譯及核心主題研究中心、育成中心、國科會動物中心、經濟部生技中心以及衛生署TFDA等共同進駐單位將以需求最急迫、人數最少為原則,以進一步減少建築使用對環境的衝擊。
第三、 生技園區只研發、不生產,執行最嚴格環境與生物安全檢測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與目前國科會所主導之科學工業園區不同,屬於研究單位而非生產單位。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用地僅限於基礎科學研究與轉譯研究,對環境衝擊低,絕非累聚大量人口與資源的傳統「製造生產」園區所可比擬。中研院「院區環境規劃委員會」包括多位生態環境專家,將從最初階段即積極參與生技園區之規劃與設計,期能融合環保專家長期經驗投入綠化工作。未來所有園區的研究與實驗,亦將依照衛生署最高標準,執行環境與生物安全檢測。
第四、 「群聚效應」的必要性
感謝各縣市地方政府於此議題出現後,熱情善意地提供本院諸多新選擇地點。然而,一個園區能否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是「群聚」。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之所以能成功,與該園區和清華、交大所形成的「群聚效應」有重要關聯。生技研究園區與科學工業園區性質雖然不同,但需要的「群聚效應」則一。綜觀美國波士頓、舊金山和聖地牙哥發展生技科學園區的成功經驗,若期待台灣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能夠成功,必須緊臨重要學術機構,產生「群聚效應」。當初研究園區的規劃,就是希望能夠充份利用中研院的基礎研發能量、實驗設施與行政資源,來扮演領導、整合的角色,並充分結合北部生技研究機構的能量。若園區未能鄰近本院並進一步聚合鄰近地區已有的醫學教育、研究、醫院等機構已有之特長,則實驗設施、人員、資源就無法發揮功能,生技研究園區亦無從建立。這也就是何以美國加州80%以上的生技醫藥產品,皆源自於學術機構的研究成果,再加上鄰近的研究型生技公司所形成之聚落繼續進行之轉譯研究。
第五、 台灣生技產業正在與時間賽跑
政府最近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中有三項與生技相關(醫療、生技與精緻農業)。當前生技產業面臨法規、研發方向、創業環境、人才外流等諸多瓶頸,克服的關鍵就在於由研發至育成及新創公司的過程順利轉軌前行,政府的「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乃應運而生,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即在結合經濟部、衛生署、國科會、各大學和生技產業研發機構,藉以克服前述法規、研發、創業、人才的瓶頸,共同努力執行推動國家生技發展政策。
開發生技新藥的多重環節中,從基礎研究到新藥量產上市,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專業與價值。台灣非常適合發展基礎科學研究(第一棒)到轉譯研究(第二棒,包括臨床前動物試驗與初期人體試驗)的階段。台灣基礎研發能量充沛,表現出色,然而,接下來關鍵的轉譯研究卻仍須補足。由於轉譯研究所需投資不多,但卻是發展知識型產業的關鍵之所在,就台灣的人力與資源而論,是相當適合的產業模式。
台灣的生技產業正在與時間賽跑。以南韓為例,近年來南韓不但在電子、汽車、文化創意方面蓬勃發展,在生技新藥產業方面,起步較晚的南韓,近年來傾全國資源投入生技發展,如今已成功開發出4種新藥通過美國食品藥物檢驗局(FDA)許可上市,已行銷於全球,其產值及所帶來周邊產業,已經給韓國帶來巨大利益,且已大幅超過台灣。反觀研發能量遠高於南韓的台灣,因為各方整合困難,目前連1種新藥都尚未開發成功,只能生產專利過期的「學名藥」。如果台灣未能自創生技品牌,將永遠只能停留在代工階段,殊為可惜。
第六、 建構理性討論公共政策之空間
我們認為,任何公共議題,都應該是環保、發展、文化、社會公義等多方意見交互討論而成。科技與環保絕對不是對立,許多生態議題也需要科技來解決。我們很感謝近日來各方的討論與指教,對環保人士善盡公共責任,表示敬佩,更期待此次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開發之討論過程,能為台灣未來各項開發計畫樹立環境生態優先考量的一個新典範,使科技與發展共存共榮,奠定永續生技發展之基石與生態保育雙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