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第127期
服務區
徵才啟事
社團活動
本院要聞
人事動態
農委會「97年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受理推薦
學術活動
學術交流
《語言暨語言學》第8卷第3期出版
天文科普演講活動:「專家談天」系列
8月份知識饗宴:關心地球表面暖化,想想我們能源對策
學術演講(8月10日至8月16日)
公布欄
97年度本院新增主題研究(整合型)計畫核定公告
97年度本院新增主題研究計畫申請案核定通過一覽表
人社中心(調研)資料開放公告
免費健康檢查活動
知識天地
飛秒(Femtosecond)電子顯微及繞射術的應用
同仁來函
聯合演講公告平台
活動迴響
在京都「日文研」研究生活談
 
活動迴響 >
上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在京都「日文研」研究生活談
 

潘光哲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位於京都的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地址:〒610-1192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西京区.御陵大枝山町3丁目2番地,以下簡稱「日文研」;網址是:http://www.nichibun.ac.jp/),正式成立於1987年,係日本政府設置之專業研究單位,也是提供國際學術界進行日本文化與相關課題的研究基地。

          「日文研」的成立,和198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的成果廣受世界矚目,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前内閣総理大臣中曽根康弘的倡議下,意欲將日本文化的研究提升到國際層次,「日文研」遂告應運而生。在歷任所長梅原猛、河合隼雄、山折哲雄與現任所長片倉もとこ(女)的領導及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20年歲月匆匆而逝,「日文研」已經是國際上推動開展日本研究的最重要基地之一。

          目前「日文研」共有專任教員28人,各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以個人比較熟悉的文化思想史領域而言,例如鈴木貞美教授的《日本の「文学」概念》,從全面的角度析論「文學」概念及其學科史在日本成立的來龍去脈,突破了既有的架構,發人深思;劉建輝教授的《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の「近代」体験』》則超越了既存的近代中日關係史主要集中在政經領域的成果,述說了日本知識人在上海品嚐的「現代性」滋味。其餘學者,亦應皆是各研究領域的佼佼者,惟筆者限於學力,不敢妄置一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http://www.nichibun.ac.jp/research/faculty.html)。

          除了個人的研究活動之外,「日文研」最值得稱道的是「共同研究」的活動。顧名思義,「共同研究」即是針對同一研究主題的集眾研究,20062007年間「日文研」規劃實施的「共同研究」活動,共有15項:

          主題如此繁多的活動,各自進行,「日文研」都發佈通知,邀請所内成員(包括訪問學者)參與。就活動的具體內容而言,筆者能力不逮,未可全面參加,可以個人曾經參與過的其中一項:「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知の空間:日中学術概念史の比較研究」的情況為例。這項「共同研究」係由「日文研」聘請所外的孫江教授(日本東京大学博士,静岡文化芸術大学文化政策学部助教授)擔任「客員助教授」,做為本活動的「代表者」,策劃和主持活動,由「日文研」的專任教授劉建輝教授擔任本活動的「幹事」,負責相關事務。各項「共同研究」都廣邀日本學界對這一主題有研究和興趣的學者為「班員」,共同參與;參加這項「共同研究」者,如砂山幸雄(愛知大学教授)、荒川清秀(愛知大学教授)、坂元ひろ子(一橋大学教授)陳力衛(目白大学教授)、村田雄二郎(東京大学教授)、高柳信夫(学習院大学教授)、石川禎浩(京都大学助教授)川島真(東京大学助教授)、吉澤誠一郎(東京大学助教授)、川尻文彦(帝塚山学院大学助教授)等等,都是日本青壯輩的知名學者,率皆共襄盛舉;筆者遂得以在此一場合,同時與諸多學人往來,亦為前所未有之經驗。「代表者」定期就這一研究主題事先策劃選題與報告者,撰寫論文(未必為已完成的論文,研究構想論文亦可),在「日文研」內召開報告會,各抒所見,研討詰難,激盪出智慧的火花。最後的研究成果,亦分別集結為《共同研究報告書》,正式出版(關於「日文研」之《共同研究報告書》的詳細目錄,可以參見:http://www.nichibun.ac.jp/lib/pub/kyodo.html#61),做為具體成果的積累和展現。當然,由於參與者來自日本各地,「日文研」必須負責提供與會者來往交通及住宿經費,實是所費不貲;但是,透過這樣的「共同研究」活動,聚集相關領域的專家,集眾智為智,其「投資」之「報酬」,實有可觀。

          雖然,如Margaret Sleeboom指陳,開展社會科學研究時,以國族(nation)做為不言自明的單位,往往會讓研究者未可領悟地區環境的多樣性(diversity),也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地區性的問題總是需要看它們對國族是否有意義,方始成為研究議題;同時也會展現將普遍現象侷限於個別國族範圍之內等等遺憾,她即以「日文研」為個案,討論述說「國族中心的研究」(nation-centric research)如何漸次展現的樣態(參見:Margaret Sleeboom,Framing the Nation in the Short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Japanese Culture (NICHIBUNKEN, 1987- ),in idem., Academic Nations in China and Japan: Framed in Concepts of Nature, Culture and the Universal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4, pp. 108-125)。可是,就筆者與「日文研」專任教授及來訪的各國研究者的接觸經驗來說,「日文研」做為國際性的研究體制,其成員之學術視野,實是超越東瀛三島。例如,目前在「日文研」擔任「外国人研究員」的Cynthia Neri Zayas教授,她是來自菲律賓的人類學者,關心所及,即是太平洋西岸諸島的文化互動;來自中國西北大學的王維坤教授,同樣擔任「外国人研究員」一職,他是專業的考古學者,以「古代中國與日本的都城.墓制文物交流」為研究主題;在「日文研」擔任「国際交流基金研究員」的魏大海教授,來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是漢譯本《芥川竜之介全集》的主編,即以「芥川竜之介與中國文化」為研究主題。日語當然是「日文研」最基本的語言;但是「日文研」做為國際色彩濃厚的學術體制,日語駑鈍如筆者,只能以英語溝通,亦可與「日文研」的各方學者及工作人員往來,沒有太大障礙。因此,個人假「日文研」這一環境,得與不同專業的各國研究者互動往來,彼此交流研究經驗,對自身學術視野的擴展,實有潛移默化之益。

          「日文研」另一值得稱道的是庋藏文獻富美,完全開放,使用便利的圖書館。筆者居留「日文研」前後5個月期間,幾乎是日日「光顧」,對其間庋藏之日語研究文獻,實是嘆為觀止,流連忘返。個人之主題研究為「近代日中媒體文化之互動」,需要查閱大量日本新聞報刊,仰賴彼處的各等資料文獻目錄和相關研究成果,入手甚易,收獲豐富。例如,該處所藏《東京大学法学部附属明治新聞雑誌文庫所蔵雑誌目次総覧》(東京:大空社,1993),即是相關雜誌的目錄,查閱實是便利之至;至如其間所藏日本原始報刊資料,亦甚豐富,如收藏有《日本》、《時事新報》等早期日語報紙的影印本全帙,對個人工作之開展,都提供了無限的方便。當然,「日文研」的圖書收藏以日本研究為主,與台灣、中國研究相關的書籍資料,並無足觀。但是,最近在劉建輝教授的爭取下,獲得「日中歴史研究センター」的蔵書,自2007年起已可查閱檢索其目錄(因種類繁多,全部文獻尚未完全上架,借閱時可請館員代覓),方始大幅增加了這些研究領域相關的文獻資料,為開展相關研究,提供更多的方便。此外,由於「日文研」的歷史較短,它的圖書庋藏自難與東京大学、京都大学等百年名校相提並論。可是,經「日文研」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協助,以透過館際互借與館際互相影印支援的方式,借閱與影印需要的相關文獻資料,仍稱相當便利。

          做為學術研究單位,出版研究成果是另一項重要的活動。目前「日文研」的定期刊物共有三種:一是《日本研究》,相當於這個領域的專業期刊,主要刊載論文及研究討論等,發表時以日語為主,至20076月止,已出版35期;一是“Japan Review”,刊佈英語寫作的論文等,至20076月止,已出版18期;筆者草草瀏覽這些研究成果,皆為日本研究的專業論著,應皆各有值得參考之處。《日文研》則是類似於研究通訊的期刊,刊佈「日文研」的相關活動訊息,至20076月止,已出版38期。「日文研」也出版「日文研叢書」系列,類似於學術專刊,已出版39種,筆者未得全盤通覽,惟嘗拜讀其中一冊:西村大志(著),《『小学校で椅子に座ること』〈もの〉と〈身体〉からみる日本の近代化》,討論述說日本小學教室内的座位/坐椅規劃,以窺日本人如何從孩童時代起身體即被馴化(規訓化)的樣態。此等領域雖非筆者之專業,讀來則覺饒富興味。至於「日文研」的其他出版品,筆者未得批閱,不敢多所述說,可以查閱「日文研の出版物」的網站:http://www.nichibun.ac.jp/lib/pub.html。此外「日文研」面向社會大眾舉行的各式各樣演講活動,也很繁多,筆者限於精力,未曾參與,實未可多言。

          「日文研」對來訪各國學者的照顧和安排,亦甚周到。除提供研究室小間與研究相關的電腦等設備之外,住宿處即位於中心内的「日文研ハウス」,步行到研究室僅兩分鐘,且租金低廉,大大降低經濟負擔。至如生活各方面之需求,都提供書面介紹指引,尚稱便利。由「日文研」前往京都市區,需搭公車再換乘火車,路程約四十至五十分鐘,因在彼處即可滿足基本生活所需,故無特別需求,實無前往京都市區之必要。筆者蟄居「日文研」期間,日日與書本電腦為伍,不覺倦怠煩悶,工作研究效率甚高。復以「日文研」位於京都郊區的山上,倚山而立,遠離塵囂,環境清幽。筆者居停其間,清晨散步運動,居然三番兩次目睹群鹿麇集與猴群呼嘯的畫面,實為生平奇遇。

          近代台灣與日本之間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遺憾的是,「日文研」過去和台灣學界的往還,卻甚稀罕。截至2007630止,台灣學者曾經擔任過「日文研」的「外国人研究員」者僅一人,曾經擔任「外国人来訪研究員」者,亦僅二人(包括筆者在內)。顯然,國內學界對「日文研」不甚熟悉。然而,從各方面來看,「日文研」做為國際級的學術體制,相關的研究設備與服務,都是世界一流的。自200721起至630止,筆者榮幸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45屆補助科學與技術人員國外短期研究人員」之補助,擔任「日文研」的「外国人来訪研究員」,居留其間,前後5個月,深有「賓至如歸」之感。因此,僅就個人在這方難得的學術「世外桃源」研究生活的經驗,略做簡介,希望能夠為我國學界對「日文研」的認識,提供些許的指引資訊。如果因此能夠吸引本院與台灣學界同仁的興趣,此後和「日文研」進行更為密切的交流往來,這將是筆者最大的榮幸了。

 
圖1:日文研俯瞰圖
 
 
圖2:是日文正門
 
 
圖3:是日文研的內部建築圖
 
 
上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