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活動訊息〉甲骨文動動腦:史語所文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
響應國際博物館日,本院歷史文物陳列館推出「甲骨文動動腦」主題活動,邀請大小朋友透過輕鬆活潑的線上、線下遊戲,再次認識我們...(繼續閱讀)

演講〉【2022跨界與流動系列講座】離散法緣:橫跨南海之佛教及其現代主義
時間:2022年6月9日(週四)15時至17時(14時45分至15時報到) 地點: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會議室(新館3樓2...(繼續閱讀)

期刊出版〉《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4卷第1期已出版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三十四卷第一期已出版,本期共收入五篇論文: 1.顏永銘,〈亞齊轉型...(繼續閱讀)

第65屆教育部學術獎本院共2位研究人員獲獎
第65屆教育部學術獎本院共2位研究人員獲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蕭高彥特聘研究員榮獲「社會科學類」、分子生物研究所薛一蘋...(繼續閱讀)
活動訊息〉甲骨文動動腦:史語所文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
2022-05-19 | 學術活動
演講〉【2022跨界與流動系列講座】離散法緣:橫跨南海之佛教及其現代主義
2022-05-19 | 學術活動
期刊出版〉《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4卷第1期已出版
2022-05-19 | 學術活動
第65屆教育部學術獎本院共2位研究人員獲獎
2022-05-05 | 學術活動


【專欄】中國農村的副業、市場與共產革命,1900-1965
中國農村裡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副業活動,如紡棉織布、養蠶、飼養家畜,以及編繩和肩挑小販等等,種類繁多,不一而足。不同地區從事...(繼續閱讀)


TIC236功能增益的突變揭露了葉綠體分裂與蛋白輸入的連結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李秀敏研究員及團隊深耕葉綠體蛋白輸入機制研究,近期發現葉綠體如要正常分裂,需靠運輸橋樑TIC236把分...(繼續閱讀)

苔類植物與真菌共生關係:揭開真菌食性轉換及促進植物生長的能力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可萱研究團隊,近期對苔類植物與真菌共生關係提出新的研究發現。在自然界中,所有植物都帶有多...(繼續閱讀)

細菌癌症療法:以TNF-α做為媒介的木馬屠城記
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牟昀研究團隊發展了一個特洛伊木馬的策略來標靶TNF-α做癌症治療。研究團隊用噬菌體和酵母菌...(繼續閱讀)
【專欄】中國農村的副業、市場與共產革命,1900-1965

【院訊特刊-01】就。很。講究——中研院的公共景觀
許多人踏入中研院,第一眼就會被本院多樣且豐富的花草樹木所吸引,對附近居民而言,整個院區更是晨間慢跑、飯後散步的好地方。(繼續閱讀)
-
-
-
【院訊特刊-04】臺北近郊森林的縮影、動物們的饗宴天堂——森林步道植物篇
導覽:李成華 資料提供:李成華、陳志成(本院生態志工) 撰稿:陳竹君(本院秘書處...
-
【院訊特刊-05】都市與生態共存的自然教室——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簡介
撰稿:何秋霖(本院總務處) 圖片: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 「國家生技研究園...
-
-
中研視界
中研院訊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