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第52期
服務區
徵才啟事
社團活動
本院要聞
人事動態
學術活動
學術交流
學術出版
(ㄧ)《臺灣人類學刊》第3卷第2期出刊
(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出刊
知識饗宴
學術演講(2月17日至24日)
公布欄
出國短期訪問核定名單及博士後研究人員開始受理申請
(一)95年赴英國國家學術院(The British Academy)短期訪問學者核定名單
(二)95年度(2006-7)赴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短期訪問學者核定名單
(三)「95年度第2梯次博士後研究人員」開始受理申請
人社中心(調研)資料開放暨研習班開始報名
(一)主計處89年及91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資料更新開放
(二)國科會計畫資料開放
(三)調查研究資料整理與檢誤研習班
2月份藝文活動:第3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精華篇
「94年年終茶敘」活動紀要
知識天地
京都議定書對台灣之影響及其因應政策
 
公布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94年年終茶敘」活動紀要
 

時間:94年12月7日(三)下午3時30分至5時
地點:學術活動中心2樓平面演講廳
主席:李遠哲院長
出列席人數:約105人
列席:曾志朗副院長、劉翠溶副院長、葉義雄處長、魏良才副處長、學術諮詢總會黃進興執行祕書、秘書組羅紀琼主任、總務組黃永泰主任、計算中心何惠安副主任、人事室楊彩霞主任、政風室文建華主任、化學所陶雨臺所長、史語所王汎森所長、歐美所李有成所長、文哲所王璦玲代所長           記錄:林曉真
院長致詞:
        今天「年終茶敘」的主題是「本院的發展與前瞻」。回想11年前剛回國不久,曾至總統府與當時的李總統談到世界上很多學術機構,都面臨挑起社會責任的重大挑戰,本院在資訊科技、生物技術及東南亞方面的研究應可再加強,尤其是資訊科技與生技方面,在往後的10年或20年將會對社會有非常深遠的影響。那時李總統說「中央研究院是一個學術研究單位,發展經濟的事就讓經濟部來做」。我則回答「走到下個世紀,基礎科學研究與應用科學研究的界限是愈來愈分不清楚,尤其在資訊科學、生命科學方面,中央研究院有些成就,應該能貢獻給社會」。雖然當時無法說服李總統中央研究院要負起社會發展的責任,但兩個月後,我在錢思亮故院長紀念演講會中提到,如果院內10﹪的研究工作能與社會有直接關連,亦即對社會或產業發展有直接或間接的貢獻,其餘90﹪的研究人員得以追求學術自由。
        11年來我一直思考本院未來的發展,社會大眾對本院的期許很高,譬如目前的憲改議題,就有很多人向我提及院內的傑出人才可否提出有關憲法的制訂方針?為此,我曾與法律與政治兩個所籌備處主任論及憲法議題。我們都知道,憲法是人民所制訂,不是學者所制訂,學者可以提出參考意見。關於這方面,法律與政治兩個所都做了許多努力,更就憲法理論與實際議題,舉辦多次相關研討會,希望能對社會有些許影響與貢獻。另外全民健保面臨破產,很多醫界人士與社會大眾也頻頻向本院諮詢專業意見,期盼本院能有所貢獻。有鑑於醫生、病患、藥商等眾多利益糾葛不清,本院應站在崇高超然的立場,對健保提出一些原則性的修改方案,院內相關人才濟濟,秘書組的羅主任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我們可以思考對全民健保的研究與討論。此外,談到下一波台灣最重要的產業是生技,尤其製藥與醫療機械或儀器的研發,是台灣目前必須發展的方向。台灣目前並沒有自行開發的重要藥物,在生物技術方面僅僅是代工或健康食品,因此一定要往製藥方面發展。再談到層出不窮的新疾病,譬如SARS、禽流感等,本院疫苗與醫藥方面所進行的研究,相信對台灣禽流感防制及未來的生技產業必有正面的影響。
        學術的研究除了追求真理,為人類累積新知,產生新理念與新思想外,也應超越「為科學而科學」、「為學問而學問」的階段,如果我們無法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會淡化年輕學子對基礎科學研究的志趣。目前世界各國在科學或學術研究的預算分配標準,在於能否提升就業率,尤其在全球化只走到一半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有的企業將工廠遷至廉價勞工處,導致本地勞工與農民失業,所以目前政府很多政策亦多以提昇就業率為前題。未來本院赴立法院爭取預算時,相信壓力會愈來愈大,所面對的問題將包含「預算是否確實對社會的進步或就業率的提昇有助益,對產業是否有影響?」昔日我們以評鑑學術機構是以其對人類累積新知有無貢獻回應立法院,但如今,還需能確實做出對社會有所貢獻之研究才是。
        本院的研究環境,10年來經過大家的努力,有了很大的進步,最近回國的學者都能感受到院裡的研究環境可與世界其他研究機構一較長短,希望本院不但能與世界競爭,更能對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現在請大家就「本院的發展與前瞻」提供寶貴的意見。
問題1:本院有各學科領域的研究所,是否考量增設音樂、藝術方面的研究所,以增人類福址。
院長:關於此項建議,本院目前未有具體定論,但因遴選有關音樂與藝術方面的院士並非易事,或可評估邀請音樂家或藝術家駐院的可能性。音樂確實會影響人的情緒或生理狀態,但到底何種旋律會影響健康、製造快樂,至今仍無定論。曾有日人著有一本音樂對人生理影響的書,談到不同的樂器,不同的樂曲所產生的影響;我曾在印度聽過一張CD(是一位印度大師用他們的樂器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的),感受到從未有的滿足。此外,本院每個月的藝文活動,演出項目包羅萬象,從傳統泉州木偶戲到西方樂曲,不僅增添藝文氣息,更提升鄰近社區的藝術涵養,有些場次的觀眾可高達600餘人,這是10多年前從未有的景象。
曾副院長:院長剛提到的大腦科學,目前確有各種旋律對人類腦部不同影響的相關研究,我們將來可進行跨領域來探討這些問題。又院長於91年6月成立嶺南美術館,期盼能帶動本院設置專業藝術場所的風氣,未來院內其他新建築物完工後,亦可開闢現代藝術的展示空間。不論舉辦駐院畫家之系列演,駐院音樂家之演出,或與院內同仁的近距離互動,均可提昇本院藝術氣息。
問題2:文哲所建議院方興建可供專業表演的場所,並配合國際會議的進行,而無須屢次向院外租借昂貴的表演場所,或者改善本院學術活動中心大禮堂的基本設備,譬如燈光效果、舞台加鋪地毯等。
院長:本院學術活動中心1樓大禮堂可容納716人,即將落成的人文社會館大廳亦有300餘座位,但其舞台與座位仍無法兼顧表演與會議不同型態之需求。活動中心大禮堂曾就座位、燈光及舞台進行整修,為使舞台向前延伸,移除前3排的座椅,但舞台深度仍嫌不足,可能還需再移除3排。請文哲所的同仁提供如何改善大禮堂的建議。至於興建表演廳方面,目前院方將以研究大樓為優先考量。
問題3:本院是否考量成立工程研究所,另院方在培訓學生方面似乎仍侷限於某些機制。
院長:過去台灣學術發展較著重理工學科,尤以工學院在大學招收了許多優秀的教授與學生,所以台灣工學院的發展比理學院好。本院曾討論過有關力學研究所成立的可能性,但因為大學工程學科方面已有不錯的發展,本院遂成立應用科學研究中心,來發展奈米或MEM方面之研究。至於招收學生方面,教育部的學位授予法已將本院列入可授予學位的機構,但該法尚未獲立法院三讀通過,相信本院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要讓立法院瞭解,本院確有培養最高級研究人員的能力。
曾副院長:目前本院並無實際參與大學生的教學,倒是許多大學借調或合聘院內的研究人員從事教學工作。至於研究所方面,則有「國際研究生學程」,內容以前瞻性、跨領域學科為主,由大學授予學位。目前有100餘位本國及外國的學生,亦包括華裔子弟。除此之外,本院與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陽明大學及國防醫學院等合作國內研究所學程,包括碩士、博士班,經費由本院與各校合作。另外我們有合聘的教授指導學生論文,學生也可以到教授在院內的實驗室做實驗。國內許多學校博士班的師資結構、設備情況及訓練課程並不是很理想,卻仍繼續培育研究人才,這現象實不利於國家整體的研究素質及發展。本院組織法即明訂本院的任務之一為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但卻礙於學位授予法,而無法達成。學位授予法目前正在立法院討論中,此法中提到本院得以博士班為主單獨授予學位,但人數有限制條款。我們正積極與立法委員溝通,希望能於下一會期三讀通過。
問題4:本院的社會責任,可分為以下3個層面:鄰近社區、台北市到台灣全島、全球性。從最小的社區而言,院內的學術活動中心大禮堂、體育館等,已直接回饋到鄰近社區。綜觀院內土地資源有限,如無法整體規劃,可否朝國外大學城(譬如Berkeley)方式來發展。院內的休憩場所,如生態池,如能結合生態保育觀念與休憩功能會更好。 
學術自由和豐沛的研究資源是本院的特色,各研究人員的研究主題也是獨立的,院方也給予相當的自由與尊重,如需對社會有所回饋,建議院方擬定目標,相信每個人都會熱烈參與。另有關本院生命科學組的研究主題重疊性很高,所際間的分野不明顯,建議成立核心辦公室,來統籌資金的運用。 院內各所(處)的演講資訊不流通,許多演講訊息需赴該所才能獲悉,希望院方能改進。
院長:有關土地資源的合理運用,本院的天文與原分兩個所目前位於國立台灣大學校區,應用科學研究中心也可能朝此方向進行,因此,本院與大學的密切合作是未來一個重要的方向。此外,位於本院後方的202兵工廠,希望將來能說服政府將此地歸由本院使用。
問題5:本人進入中研院服務時,常問自己所做的研究與社會有何關係,體認到一個學術研究機構的最高指導原則應是學術良知。學術良知包括兩部分,一是社會責任,我們的薪資來自納稅人,所以做出來的研究應該對社會有用。第二部分是專業素養與倫理,如果把社會責任比喻為人的腦,專業素養與倫理則可比喻為人的四肢,四肢必須由大腦指揮,才能發揮最大效能。同樣,專業素養與倫理的基礎必須是社會責任,才能研究出有用的成果。本院一個所(處)的預算相當於大學一個學院的預算,擁有如此龐大的資源,研究成果應該要對社會有所幫助。
院長:今天上午院方舉辦95年經濟預測記者會,經濟所的吳中書研究員提到影響經濟發展的可能因素,我曾問及:「如您是行政院院長,有哪些因素,您可以掌握?」因為吳研究員所提到的影響經濟發展之5項因素,其中便有禽流感對台灣的影響,本院應朝禽流感疫苗之研究多方努力。當然有些因素,我們可以掌握,有些不能掌握,但學術研究,若能提出建設性方案,而非一昧的批評,對社會就有助益。學者們要能關心社會,挑負起社會的責任。
問題6:去年2月曾寫信給賴副院長,希望院方能在國防醫學院資助5個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的博士班學生,但此信賴副院長轉給曾副院長後就無下文。另外院方是否可朝research park方向發展,如此可協助研究人員與產業界的合作。
院長:有關向國防醫學院招收學生一事,需經一連串協商與討論各種可行方案,並非短時間內得以解決。是否能資助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之博士班學生,我會與賴副院長研議。至於Industrial park的構想,目前基因體研究中心成立了育成中心,下一步則計劃與國防醫學院在大直共同興建研發中心。有些關於學術界與企業界合作的法令限制,目前也正在修改,這是我們目前努力的方向。
問題7:本院公共事務組的主要目標是推動院內的科技移轉,若院方能朝技術移轉方向努力,把本院的知識導向社會,讓社會大眾運用這些知識創業,如此可反映出本院對國家人民的貢獻。
院長:本院這幾年平均技術移轉的數目比其他大學高,但尚未有運用技術而賺大錢的公司。在生命科學、生物技術方面,院方成立了基因體研究中心,已慢慢在製藥方面建立起基礎。明年度該中心亦將建立高速藥物篩檢設備,每天可篩選50萬種葯,是歐亞唯一有這種能力和設備的研究單位。SARS流行期間,翁啟惠院士將市面上可以買到的藥,與愛滋病臨床實驗第3期的藥,經過快速的篩選,找出15種對SARS病毒有抑制作用的藥物,其中一種在生技中心作測試,將來有機會發展成為藥品。
      我們的學術研究到底為社會賺了多少錢,只是其中一部分的貢獻,我們到底為人類累積了多少新知,培養的人才到社會上對產業有多少貢獻,才是值得重視的。所以談到技術移轉,往往是人才的移出,希望實驗室的人才到外面開公司,能夠對社會有大貢獻。
問題8:本院年輕的研究人員有很大的升遷壓力,目前評鑑的標準往往以論文發表數目的多寡,或有無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為主,若以對社會的回饋來看,兩者並不一定成等號,因此本院升等的評鑑標準是否有較彈性的作法。
院長:以量化的標準來決定研究人員的升遷與否,是台灣學術單位的一種文化。幾年前本院設立年輕學者著作獎,鼓勵年輕學者寫一些有深度有影響力的文章,但幾年下來,整個大環境並無改善,評鑑案送到院外評審時,常獲致著作及文章發表太少的評論,以量化為評審標準的方式,是非常不理想的。本院學組聘審會的成立,是要以不同的觀點來看一個研究人員的貢獻,而非以量化的指標來評定。學術評鑑本身並非一完美制度,需要經常不斷努力改革。
黃進興執行祕書:組聘會的成員皆希望幫助研究人員順利的升等或續聘。組聘會開會評審時,相關的所長都要待命,有問題時可隨時電詢所長意見。組聘會委員的名單不公開,只有相關科組的執行秘書或副執行秘書是公開的身分,他們必須扮演橋樑的工作,代表升等的人做辯護或澄清事實。組聘會的評審方法一直在改進中,每一位成員對研究人員的升等或續聘,皆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對每個案子也都是從各方面的角度來考慮,最後才做出投票的決定,希望不久的將來,組聘會能檢討出一個讓大家滿意的評審方式。
院長:受限於時間,座談會就進行到此,感謝各位同仁的出席。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