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第41期
本院動態
賀生醫所王寧研究員獲頒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學術成就獎」
賀生醫所暨陽明大學分子醫學國際研究生學程博士班
鐘文宏獲頒「李鎮源教授醫學研究青年學者獎」
出版消息
(一)民族所黃宣衛主編之《台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已出版
(二)社會所蕭阿勤與澳洲阿得雷德大學Prof. John Makeham主編之《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已出版
人事動態
公告資訊
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資料開放
活動預告
11月份知識饗宴《肥胖:舊識、新知及預防》
11月份藝文活動
「維也納情懷」音樂會
年終茶敘
「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
2005 Taiwan-France Joint Symposium on Transcription and Diseases
Star Formation Workshop
學術演講(11月21日至12月1日)
同仁來函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本院檜木風乾室的歸宿?
研究成果
「動力系統」的理論及數值模擬
服務區
徵才啟事
社團活動
編輯小啟
 
同仁來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本院檜木風乾室的歸宿?
 
秋雨晴時淚不晴。請把握最後時光,多看一回。

邱志郁(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黃蘭翔(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綜觀本院院區環境,唯近代功能主義掛帥的建築林立,一直陷於迷思當中無法自拔。自信一切皆可量化,但求經濟會計的合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對歷史文化的需求,常常無法說服深信科學數字理性的現代人,終而被不經心地忽略。在生醫所前方的簡易溫室拆除之後,許多同仁遽然發現本院院區內竟留存著一棟五○年代的木構建築物。
        身為生態學的研究者兼這棟風乾室的最後保管人,以及從事我國建築史的研究者,對於這棟建物,自然存在難以割捨的情感。我們共同查閱院史資料,深入了解風乾室在中研究的歷史價值之後,體認到有必要將這棟建築對於中研院的精神意義介紹給院內同仁,所以寫了兩篇短文:「中央研究院的共同歷史記憶在哪裡?」、「臘炬淚乾-悼院內一棟即將消逝的檜木建築」,刊登在本院《週報》第1016期(94年4月21日出版)當作紀念。意外地引起同仁的熱烈關切,甚至經由院方的行政主管會議討論,委由總務組透過院區美化委員會進行遷建規劃。
        其間的道理似也容易理解,在社會瀰漫急功近利、長久漠視文物保存的環境下,風乾室不僅為本院,亦為我國珍稀代表建物。風乾室木構建築能與綠地匹配,提供同仁紓解壓力、沈澱心靈、滿足回歸自然的渴望。保留風乾室得以在生活中融入本院歷史,能激發同仁尊重傳統的信念和對於本院的歸屬感。此份理念,遂在短時間內發酵蔓延。
        歷經無數次的會議討論和協調,雖然在搬遷復建方法、安置地點、經費來源上意見分歧,卻也凝聚了基本共識:風乾室不僅是本院,而且是屬於全體國人的文化資產,斷然無法認同僅將檜木屋解體充作裝潢建材的主張。固然歷史文物的價值,難以單純的經濟效益評量,但很遺憾地,遷就於院區內狹隘的空間以及種種技術上的限制,風乾室似已無望以原貌或僅留部份結構在院區內重建。迫於植物-生農所新建大樓施工在即,我等焦心愁苦無解之餘,意外地由院外傳來一絲新的訊息,為風乾室的再造重生激起希望。
        南投中寮鄉在九二一震災後至今,居民展現浴火鳳凰的豪情,輔以外地知識菁英、民間巧匠陸續進駐,共同譜繪社區重建工程。愛鄉社區意識有高度的凝聚,小學校長及老師們對孩童的教育更具熱誠。這群熱心地方事務的鄉親與教師,在偶然的機會中獲知本院風乾室面臨困境,議決爭取將這棟建築移至中寮鄉,企盼與國內學術聖殿(中央研究院)結緣,許諾窮鄉僻壤的學童寬廣深遠的未來。除了屢次組隊實際視察風乾室之外,更積極和本院總務組連絡,討論遷建之可能性。倘若院方同意無償捐贈公益團體,將以最快的速度向文建會、文教基金會、甚至發動社區募款的方式籌措經費,將風乾室解體後於中寮鄉重建。中寮鄉民一向感念李院長在九二一大地震後的貢獻,更以迎接重現中研院的文物為地方至高的榮耀。本院這棟具備歷史意義的建物在無法現地保存的狀況下,若能易地重生延續歷史,實不失為良策。
        憶及過去在周昌弘院士擔任植物所所長期間,筆者之一曾受命將廿餘部已報廢的舊式光學顯微鏡捐贈國中小學。此等顯微鏡盡為德、日著名廠牌產品,仍屬堪用狀態,僅因無法結合照相功能,不克支應現代科學研究之需求。依據傳統報廢程序,僅能流於當廢鐵論斤拍賣;將這些顯微鏡贈為國中小學教具,卻重新賦予生機。受贈的偏遠學校不僅感念本院的美意,更具體為莘莘學子的心田播植科學研究的幼苗。贈者坦然,受者心歡,人間美事莫過於此。
        六十寒暑,風乾室所收納不及、蒸發不掉的,豈止是歲月而已?中研院的歷史傳承和在台灣的社會評價,何僅侷促南港一隅?
        望斷天涯夢醒時,此心安處是吾鄉。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