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李亦園院士於今(2017)年4月18日於臺北辭世,享年86歲。
李亦園院士為戰後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人類學家,無論在學術制度的建立或學術議題的開展上,都扮演創設或奠基的角色。三所從事人類學研究和培育臺灣人類學人才的重要機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所、及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都因他長期的關注與呵護而獲得長足的發展。
李院士是推動臺灣人文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的第一人,以行為科學的框架,將人類學與社會學、心理學、和農業經濟學等學科結合,對臺灣人文社會科學界的發展影響甚鉅。他的學術關懷跨越兩岸,亦是連結成長於1949年前的中國民族及考古學者與戰後受英美社會科學影響的人類學者的關鍵性人物。他擔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與董事長期間,更戮力將臺灣學術界推展至國際舞臺。
李亦園院士1931年生於福建泉州,1948年來臺就讀臺灣大學,1953年畢業於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為該系第一屆畢業生。大學期間受業於李濟、董作賓、高去尋、凌純聲,芮逸夫、衛惠林、陳紹馨等考古學、民族學名師,不僅承繼了強調田野調查的實證學風,終身行事更深受這些師長身教的影響。
1955年,李院士隨業師凌純聲先生任職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退休,其間除1958至1960年間赴哈佛大學深造獲人類學碩士外,於民族學研究所歷任助理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出任民族所副所長、所長;亦擔任本院總幹事、評議員、諮詢總會常務委員等職務。於1984年當選本院第15屆院士。
李院士的研究主題包括物質文化、家族組織,擴及文化理論、比較宗教、儀式象徵、神話傳說等,研究對象涵蓋臺灣南島民族、海外華人及臺灣漢人社會文化;著有《文化的圖像》、《人類的視野》及《田野圖像》等專書18種,專業論文百餘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