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第68期
服務區
徵才啟事
社團活動
本院要聞
人事動態
農委會「96年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選拔」開始受理推薦
資訊所參加第三屆國際中文語言處理競賽成績斐然
學術活動
知識的饗宴—遇見科學6/14播出「探索肝炎病毒的奧秘」
學術演講(6月9日~15日)
公布欄
「95年學術座談」活動紀要
人社中心(調研)調查資料開放
「主計處94年度人力運用調查」資料開放
史語所YH127坑發掘70週年紀念特展
藝文活動「禁戲:歷史中的文化記憶」
《說親回話》、《大劈棺》
知識天地
美國政黨在立法僵局的角色
 
公布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95年學術座談」活動紀要
 

時  間:5月3日(星期三)下午3時30分至5時50分
地  點:學術活動中心2樓平面演講室
出  席:余家富、施修明、李尚仁、廖肇亨(本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胡宇光、洪德欽(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艾詩敦(財團法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積極爭取國外優秀年輕學者獎助)、林納生、吳金洌、林淑端(國科會特約研究人員獎)、鄭淑珍、邵廣昭(侯金堆傑出榮譽獎)、王寧(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學術成就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鐘文宏(李鎮源教授醫學研究青年學者獎、第一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之傑出論文獎)、林國儀(李氏基金會獎)、陳章波(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賴景昌(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彭信坤(台灣產經建言社第一屆產經論文優秀獎)
列  席:曾志朗、劉翠溶、唐堂、魏良才、梁啟銘、黃永泰、廖弘源、姚永德、楊彩霞、吳家興、劉佳富、
周淑慧、陳秀玉、楊彩蘭
主  席:李遠哲院長                        記  錄:林鈺涵
院長致詞:
        首先向在座的傑出學術獎項得獎者道賀,獲此殊榮,誠屬難能可貴。
        希望藉由今天的座談會,傾聽各位對本院之學術研究方向與未來發展等各方面的建言。為鼓勵院內研究人員潛心於重要課題的原創性研究、充分發揮研究潛能,無需因籌措研究經費而多方申請研究計畫,導致研究主題過於分散,本院已設立深耕計畫,給予研究者充分且長期的研究經費支持。近年來,本院除致力於學術研究的提昇與跨領域的學術合作外,亦努力簡化行政流程。在各位發表意見之前,先請在座的同仁簡單地自我介紹。
與會者簡介個人姓名與任職單位(略)。
建言一:
        本院未來的發展,應致力於帶給研究者無窮的希望,使其投入並專注於自己覺得很棒的研究課題,亦希望本院未來的研究方向能夠兼顧社會責任。
院 長:
        雖然從事研究工作,就像是走入未知的世界,但是研究者仍應時時思索學術研究與社會的關係,讓研究成果有助於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由於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過高,環境問題日益惡化,所以本院特別在環境保護方面,投入許多研究,也透過基因轉殖的研究,希望增加台灣的能源生產;此外,當民眾正為紅火蟻的問題感到十分困擾時,本院旋即投入相關的研究,以解決其問題,這些都是學者的知識或學術研究可以幫忙解決社會問題、善盡社會責任的方式。
建言二:
        學術評鑑的結果不應僅限於各所在研究經費與員額方面的競爭;本院宜建立良好的評鑑制度,透過評鑑制度可以讓各所(籌備處)、研究中心瞭解本身的現況與限制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而有助於建立本院未來的發展藍圖。
院 長:
        量化的指標並不是最完善的評比方式,特別是重要性影響度(Impact Factors Indicator)的評鑑指標屢為人所詬病,評鑑本身應作出有意義的比較。
建言三:
        本院的各項學術研究課題應對社會有所貢獻,且能夠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此外,建議院方設立跨領域與多元的學術獎項,有助於帶動多元與跨領域的研究風氣。
院 長:
        本院在生命科學與量子力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皆有助於解決社會問題。此外,本院亦設有主題研究計畫經費補助要點,做為推動研究群專案計畫,鼓勵具前瞻性、突破性且深具潛力之跨學門或集體性研究,以整合院內各學門、促進本院與國內外各大學院校及學術研究機構之合作,如此方能配合中長期學術發展,在基礎研究領域作出世界級的重要貢獻。此外,本院為鼓勵國內年輕學者在學術上做深入研究並有重要貢獻,另設立「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希望可以幫助年輕學者實現夢想。
建言四:   
        本院應留意評鑑制度極有可能因而引導所方的發展方向。事實上,良好的評鑑制度應能區辨出各所(處)、研究中心的特色,而非只是量化的評量;亦即評鑑指標要能兼顧全球的研究趨勢、本土化及各類基礎或冷門的研究。此外,本院未來的發展方向,除了鼓勵年輕學者去嘗試研究新的課題之外,亦不能僅偏重於重點研究而導致其他基礎科學研究被邊緣化。
院 長:   
        資深的研究者要能捍衛年輕人的研究構想,引導年輕學者去思考研究的新方向,共同努力去解決學術的重要問題。目前中研院雖已開始重視學術對社會的貢獻,但絕大多數的研究確是在基礎科學的領域內。此外,各所(處)、研究中心應自行訂定合宜並且適合各自學科屬性的標準。
建言五:
        本院宜建立表率機制,讓在某些方面特別成功的同仁,得以在本院網頁、週報或部落格等園地闡述他們成功的特質,使其他同仁得以瞭解此特質的重要性及如何培育此一特質,如此當有助於培育出近乎完美的研究人才。
建言六:

  1. 對學術評鑑之意見及疑慮:不同領域間的評比很難客觀公正,但不幸的是目前國科會所使用之統一標準仍是SCI、Impactor Factor及RPI值,希望未來能改為各所(處)、研究中心與其相同領域的國內外大學間評比,而非院內不同研究領域之各所(處)或研究中心之間的評比,亦即每個所(處)、研究中心競爭的對象是同領域的院外單位,而非院內不同領域的研究單位。
  2. 學術評鑑宜重視學術自由與冷門基礎科學之研究:各領域的科學研究要相互合作、互補,如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很重要的工作是發現、分類鑑定物種、了解物種的分布、變遷機制及保育、提供好的研究材料、模式植物、資源的管理與利用以及如何減少物種的滅絕速率等。如果用RPI為唯一標準,對這些冷門科學之研究者很不公平。目前的評鑑制度亟需有識之士或學界領袖登高一呼,予以改進。
  3. 學術應走入社會,但由於每個人的時間與精力極為有限,過多的社會服務往往佔用研究時間,所以社會責任與學術研究兩者之間要如何取得平衡,常令研究同仁感到困擾,希望院方能表示看法。

院 長:
        本院應對台灣整體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育提出建言。由於政府部門缺乏長期從事政策問題研究的專門人才,所以研究人員宜協助政府找出問題,並提供解決方向,其實在學術單位做好學術研究工作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責任,如果大家能夠在社會大眾對學術的瞭解、或培養下一代能花一些心血,這些貢獻對學術的研究該不會有負面的作用。此外,評鑑制度中有關各所(處)、研究中心之間的評比,目前還不理想,我們該培養客觀評鑑學術發展的能力,尤其是可能帶來預想不到的新成果的研究方向。
曾副院長:
        本院應致力於檢討改進現有的評鑑制度,使其成為其他研究機構或大學的榜樣,俾使評鑑制度能夠真正地獎勵好的研究者,並帶動好的研究方向。

建言七:
        在資源與經費皆有限的情況下,本院與各大學的評鑑制度要能夠發揮獎優汰劣的功能,建立良善的退場機制,促使評鑑結果不佳者轉型或退場。
院 長:
        目前本院的各研究中心在跨領域的合作已卓然有成,未來宜暫停研究單位的擴充,朝向於研究品質的提昇,以躋身國際。
建言八:
        本院應多方思考人文社會各所(處)、研究中心之未來發展,給予人文社會組更多的關注與提攜,方能擴大人文社會學的學術影響力。
        請院方考慮另設文學、藝術、宗教及文化人類學之專門研究單位。
        希望本院在人文社會方面的學術獎助不要僅偏重於史學領域,例如:本院的傅斯年講座多半是獎助史學方面的傑出學者到院講學,或可效法法國法蘭西學院所設置之儒蓮獎,多元獎勵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
唐執行秘書:
        目前學術諮詢總會負責本院學術交流、學術評鑑以及學術發展等事宜,未來將舉辦研討會,討論本院的學術評鑑制度,也希望能對本院未來的學術發展方向,提出完善的方案,以兼顧本院三大學組之研究。
建言九:

  1. 建議院長和國科會溝通,希望以後不再以PRI為評比標準,可以採用所發表的文章在同一研究領域之重要性做為評鑑指標,例如:所發表的文章在同一研究領域之評價為前20名者,則應視為好文章。
  2. 本院應該鼓勵各所之間再加強合作,設立各類型的主題研究,以增進學術合作,如此方能避免各所之間壁壘分明或各自為政的情況。
  3. 院方宜提昇國際研究生之質與量。
  4. 建議院方設立學術規劃委員會,加強各所之間的學術合作與交流,不能僅以評鑑做為評估本院各所(處)、研究中心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式。
  5. 本院宜建立能實質發揮獎勵優秀研究者之薪資結構,對於有傑出研究表現者,給予較高之薪資給付。

院 長:
        希望本院未來的發展能兼顧不同學科的特質,透過截長補短的方式,增進各所(處)、研究中心之間的相互配合與合作。以上建言確很好,院方將會努力改善。
建言十:
        由於博士後研究人員對本院的研究大有助益,建議院方以不占缺的方式長期聘用博士後研究人員。
劉副院長:
        各所(處)、研究中心宜鼓勵博士後研究人員從事個人的自主性研究,在其4年博士後研究工作告一段落後,經由客觀的評鑑,將優秀的博士後研究人員留任為研究人員或研究技師。
建言十一:
        台灣的人文社會科學寫作多半以出版論文集為主,鮮少有專書問世,建議院方建立鼓勵專書寫作的機制以及獎勵好書出版的獎項,以鼓勵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著書立說,藉以增進對社會大眾的影響性,並有助於推廣科普教育。
院 長:
        本院已設有「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以鼓勵國內年輕學者做深入研究及寫作專書。先向在座者致歉,由於另有外賓約訪之行程,本人不得不先行離席,請劉副院長繼續主持。
曾副院長:
        今年所頒發的「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有2位研究者即因所撰寫的著作十分優異而獲獎。
建言十二:
        建議設置專責的委員會來規劃與研議本院未來的發展方向,如此方能做出長遠與宏觀的規劃,避免因人事的更迭而無法延續。
劉副院長:
        目前本院已設立「學術發展規劃委員會」,專責討論本院之學術發展方向,未來或可將這個委員會改為常設機構,裨益本院之各項發展。如在座者無其他高見,今日的座談到此告一段落,感謝所有與會者提供建言。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