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第71期
本院要聞
第27次院士會議7月2日登場
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出版之Botanical Studies影響係數再創新高
人事動態
人事獎懲
學術活動
「紀念費景漢教授學術研討會--台灣經濟發展與所得分配」研討會
第三屆亞洲一般均衡理論研討會 The Third Asian Workshop on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GETA2006)
Recent Advances in Biomedical Sciences
學術演講(6月30日至7月10日)
公布欄
民族所博物館暫時閉館公告
人社中心(調研)資料開放公告
知識天地
肥胖、代謝症候群、與缺血型中風:流行病學觀點
同仁來函
21世紀農業生技的大事―水稻突變種原庫的利用
活動迴響
「知識的饗宴-遇見科學」電視節目系列
服務區
徵才啟事
社團活動
 
公布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人社中心(調研)資料開放公告
 

計畫名稱

計畫主持人/執行單位

資料簡介*

網路學習和策略惰性:LCD產業在台灣

洪清德/

國立中正大學

    The literature on network learning has advanced toward the stage of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network’s enabling and constraining effects on firms’ ability to learn from others. Thus, while Uzzi (1997) speculate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homogeneous network and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Danneels (2003) and Afuah (2000) address the possibility of getting trapped by one’s own current buyers. Here I report a case study based on archival data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CD business by two firms in Taiwan: Chi Mei (CM) and China Tube (CT). In addition to network theory, I draw on the inertia literature (Burgelman, 2002) and organizational momentum (Miller and Friesen, 1984) to explain the puzzle of why CT is lagging behind CM. Despite coming from a related field (i.e., CRT), with over 30 years of operation, and being the first to mass produce large size LCD panels in Taiwan in 1999, CT not only lags behind CM who entered from the petrochemical field nine years ago, CT is also currently reported to be a likely merger target.

來源國效果對國際產品定位影響之研究

里/

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product positioning from the consumer behavior perspective. In addition, we isolate the portion of the difference due to the COO effects of a brand to see how a country’s image affects consumer’s product position of a specific brand. To study these issues, we use the conceptual map technique to locate the actual positions (i.e. Position by the consumer) for certain products due to the COO effects.

大學院校開設地理學與環境相關通識課程之必要性與現況調查研究

吳連賞/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調查顯示地理學的人地關係論、人與環境的關係、自然與人文要素的整合觀、全球變遷與永續發展等議題或課程都獲得高頻率的勾選和青睞,這意味著地理學的當代發展趨勢也與當今社會發展脈動緊密扣合。各大學院校所開授的地理與環境相關課程各分別有4240門課程,本研究依據問卷調查與諮詢會議結果,分別建構了地理學與環境相關通識課程架構各6門課合計各為12學分。各大學院校可視性質與個別需求,開設1-3門合計2-6學分之選修課程,將能培育兼具地理與環境素養的現代世界公民。

區域創新系統知識傳遞模型之研究

邊泰明/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本研究擬從創新系統內之產業活動者角度切入,將研究重點放在討論活動者選擇知識傳遞路徑時,知識產生方式以及知識傳達活動(包含在地化與網絡化)對知識應用展現之影響,包含了些什麼內容等議題進行探討。本研究以生物科技活動者(包含廠商、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為實證對象,運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以下簡稱SEM)為研究方法,嘗試將”知識傳遞”此一不易量測之隱性變數(latent variable),探討知識傳遞之路徑與影響因素,以關係網絡之形式呈現。

臺灣地區醫療機構策略聯盟之型態及其績效評估

郭乃文/

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

    本研究以國內醫院為研究對象,探討醫院所採取策略聯盟類型與其經營績效之間的關係。本研究目的如下:1.了解現今台灣地區醫療院所參與策略聯盟之型態與模式;2.探討醫療機構採行策略聯盟對其醫院經營績效的影響;3.希望藉由本研究之量化分析,了解在台灣地區,醫療機構參與何種型態的策略聯盟,對醫院的績效會有最正面的助益。

接駁運輸對國內航空與高鐵運量影響之研究

周宏彥/

長榮大學航運管理學系

    本研究建構一城際與接駁聯合運具選擇模式,用以描述高鐵加入市場後的城際運輸之旅運行為,探討接駁運輸影響各城際運具選擇的相關因素,以提供相關單位決策之參考。本研究以台南—台北城際運輸為實證研究對象,在台南地區各主要城際運具場站從事偏好問卷調查,蒐集旅客對新運具(高鐵)的敘述性偏好資料,並整合現搭運具的顯示性偏好資料,以建立城際運輸與接駁運輸之聯合模式。研究中以二次式校估法將下巢層的接駁運輸模式以計算包容值方式作為接駁服務屬性值,再代回上巢層的城際運具模式一併校估參數。傳統運輸服務屬性之計算方式係以包容值方式處理,文中檢討了接駁服務效用之處理方式,並提出幾種不同概念之計算方式與參數值意義。研究結果顯示:旅行時間、旅行成本、等候時間、接駁服務、所得、職業別為影響城際運具選擇的重要屬性,也就是接駁運輸服務之便利性確實對城際運具選擇有顯著影響,未來航空站與高鐵應特別重視接駁服務之問題。


考慮景觀及糧食安全價值下的台灣農地最適面積之估計

曾偉君/

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

    本研究擬利用條件評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估計此兩種農地重要之額外價值—亦即景觀(landscape)及糧食安全(food safety)功能對國人之價值,將此價值納入數學規劃農業部門模型(agricultural sector model)之後,再來決定最適的農地數量。本研究為國內外少數將非市場財之估計與數學規劃模型結合之研究。利於擷取兩種方法之特性:前者可用於評估沒有交易資料之特殊財貨之價值,後者可同時考量與研究主題有關之整個農業部門及貿易之影響。另外,此二價值的評估,亦將有助於對地或綠色補貼(green box)措施之依據。對我國農業政策及農民生活有其重要性。

職棒球隊在廣告代言人角色之研究

黃宗成/
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了解中信鯨球迷之個人特性、觀賽動機、觀賽前期望、觀賽後體驗、觀賽滿意度、購買意願、中信鯨代言績效及其間之關係。抽樣地點為中信鯨球隊所在地嘉義市之市立棒球場,採用便利抽樣法發放問卷,並配合人員訪問,共回收了400 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發現中信鯨球迷個人特性不同,其球賽觀賞動機亦不同;中信鯨球迷觀賽動機會影響其觀賽前期望、觀賽後體驗、觀賽滿意度,而觀賽滿意度又會影響購買意願及中信鯨之代言績效。本論文證實職棒球隊對贊助企業有其廣告代言人效益,可創造雙贏之結果,期望此結論能作為我國職棒及其他職業運動與贊助企業永續經營之參考。

*資料簡介節選自研究報告書中之摘要。開放項目包括:問卷、資料檔、過錄編碼簿、次數分配表、研究報告書、
欄位定義程式,若欲更進一步瞭解釋出資料的相關訊息或申請辦法,請洽邱亦秀小姐。
E-mail
srda@gate.sinica.edu.tw,網址:http://srda.sinica.edu.tw/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