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於 12 月 16 日舉行「第十一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頒獎典禮,本屆計 47 件申請,共 5 本專書脫穎而出,主題包含外國文學、中國文學、社會學、哲學等研究領域,其中 4 本中文著作、1 本英文著作。典禮由黃進興副院長頒獎,每位得獎者獲頒新臺幣 60 萬元及獎牌 1 面。

第十一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5 著作獲獎

▲五位得獎人:柯志明/本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左 5)、陳國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玉山榮譽講座教授(右 5)、鄭會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右 4)、王智明/本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右 3)、黃克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右 2)
貴賓:本院黃進興副院長(右 6)、王德威院士(左 6)、彭信坤秘書長(左 4)、學術諮詢總會呂妙芬副執秘(右 1)、歐美所鄧育仁所長(左 3)、清大中文系主任李貞慧(左 2)、社會所陳志柔所長(左 1)

黃副院長表示,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來說,出版專書是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現,需要投注長時間的心力,特別是進入寫書階段時,經常是最困難、也最耗時的過程。此獎項設立十多年來,持續鼓勵人文及社會學者投入專書寫作,其所關注的議題對於學術領域有高度貢獻,亦具有社會影響力。

本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智明以《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獲獎,該書以臺灣大學外文系為例,探究冷戰時期本土歐美文學課程規劃與其中的政治操作,最後以族裔研究及文化研究作為範例,討論外文學門現況。評審認為,全書不僅具有歷史的縱深及理論的鋪陳,更提供豐富的文獻與史料,必將引發許多回應及反思,對於本土的外文研究深具貢獻。

王智明回憶,他從一名半路出家的插班轉學生,進入外國文學的殿堂,幾番摸索,意外踏上學者生涯。這本書從最初發想到印成鉛字,歷經十年歲月,同時也關於他自身學思歷程的內在反省,從外文學門的視野展開對臺灣社會與全球局勢的觀察。「這份歷史性的理解讓我更明白自己的來路和定位,也更清楚『外文研究』所為何事,所向何方。」

本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柯志明之專書《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獲評審盛讚,全書每章內容都基於厚重、紮實的史料,透過閱讀、整理和重建,過程看似簡單且理所當然,卻是相當不容易的學術研究工作。該書重新釐清漢人與熟番的互動,並且將國家權力利用生番/熟番/漢人族群歧異、分帶隔離治理之策略部署納入討論,對於清帝國治理臺灣的政策以及民間抗爭的問題,呈現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新面貌。

本書堪稱是柯志明繼 2001 年出版《番頭家》,相隔 20 年後的另一本重要鉅著,他笑稱這本新書篇幅多 3 倍,是一本「巨著」。在沒完沒了的寫作過程中,幾度陷入自我懷疑,好友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曾對他開玩笑,「可不要變成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寫得更差又來不及完成」。柯志明也透露,《番頭家》其實是早產兒,《熟番與奸民》才是懷胎十月成熟的寶寶,「好不容易在屆齡退休前,總算及時寫完。」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玉山榮譽講座教授陳國球以《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專書獲獎,內容爬梳陳世驤、高友工、普實克的抒情論述,分析林庚、胡蘭成和司馬長風之中國文學史相關著作,勾勒抒情傳統的來龍去脈,以此作為重新思考、批判中國文學史的方法。評審指出,作者筆下的學者文人對歷史與文學千迴百轉的見證,與自身的經歷相互呼應,展現抒情話語下的「詩情」,以及文學史中的「史識」,為「抒情傳統」論述帶來新的理解可能。

陳國球曾在香港任教多年,2019 年應教育部玉山學者計畫邀請來臺。本書寫作過程歷經 20 年,他回憶過去自身際遇,包含「人文」、「世變」與「抒情」等關聯,皆與書中各篇章相呼應,逐漸從知識的爬梳轉化成人生的體驗,「我這些年來的個人學問與人生旅途,也都鐫刻在這本書裡了。」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黃克先以《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著作獲獎,該書以萬華無家者為研究對象,透過民族誌方法深入描繪無家者的面貌,如何以擬親人的方式建立親密關係,此外也討論國家、社會如何對無家者施予象徵暴力,而他們又如何回應主流的凝視。評審認為,全書田野資料紮實、精彩,應是臺灣目前關於無家者最重要、最完整的研究。

「感謝曾住在艋舺公園的無家者們,當初願意包容、接納一個無知又陌生的蛋頭學者。」黃克先表示,無家者經歷的真實人生與動人故事,是他這段漫長寫作過程中的最大動力,盼以此書讓大家理解無家者的個人苦難、無奈與掙扎,以及如何連結至看不見但影響深遠的更大力量。

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鄭會穎以英文專書“John McDowell on Worldly Subjectivity: Oxford Kantianism Meets Phenome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s”(書名中譯:約翰・麥克道爾論世間主體性—牛津康德主義遇上現象學與認知科學)獲獎。該書詮釋並批判性討論國際知名哲學家麥克道爾(John McDowell)對「世界中的主體性」之看法,從世界與主體之間的形而上問題角度切入,作為詮釋麥克道爾哲學思想的起點,以回應西方哲學長久以來因主客對立框架導致的哲學焦慮。

鄭會穎說,本書緣起於他的碩士論文,爾後許多內容經過大幅改變,也有了全新的篇章。彼時的論文曾榮獲臺灣哲學學會碩士論文傑出獎,今年以它為基底的著作則獲得本院專書獎的肯定,對他來說是個美好的人生里程碑,「感謝 25 歲的自己為此書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十一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得獎名單如下:(依姓名筆畫排序)

  1. 王智明,本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得獎專書:《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2021,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2. 柯志明,本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得獎專書:《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2021,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 陳國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玉山榮譽講座教授
    得獎專書:《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2021,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4. 黃克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得獎專書:《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2021,臺北市: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5. 鄭會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得獎專書:John McDowell on Worldly Subjectivity: Oxford Kantianism Meets Phenome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s, 2021,London,UK:Bloomsbury Academic
    書名中譯:《約翰・麥克道爾論世間主體性—牛津康德主義遇上現象學與認知科學》
第十一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5 著作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