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臺灣清冠一號」竟是出自明代《攝生眾妙方》的「荊防敗毒散」處方?日前臺灣強震不斷,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臺灣官員奏報清廷的地震檔案究竟是何面貌?1938 至 1944 年《臺灣新民報》 所刊載的日治時期臺灣與日本旅人島外旅行書寫,呈現何種世界風景?本院 111 年度「數位人文研究計畫」數位成果展,邀請您一探究竟!

今年本院「數位人文研究計畫」再度以「開放博物館」為平台,線上展出年度研究成果。成果展於今日正式上線,集結來自院內各單位的 11 個子計畫,共推出 11 個主題特輯、16 個數位展覽。

展覽主題面向多元,橫跨歷史、人類學、文字學、醫學、性別、農業、生態等,甚至資訊科技於人文研究之開發應用。從魏晉南北朝國際大勢、古籍所見中醫藥物及醫方、古代婦女的婚姻保障、漢字的異體字,到近代中國農業推廣、日治時期旅行書寫、宜蘭灌溉埤圳歷史文化、臺灣原住民文物、臺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育的里程,再到 3D 陶範與青銅器之映照、簡牘復原成冊的方法探尋、以《史記》歷史事件研究為目的之文本資訊擷取技術等,精彩可期。

「人文研究」自資訊科技發展以來,不斷經歷各種轉向,涵括新現象與跨領域錯合的豐富多樣性。「數位人文研究計畫」的核心任務,即是與時俱進地不斷探索人文領域研究的各種可能,包括如何更有系統、更有效率地運用數位技術提升人文研究的方法。

且與我們一同展開探索之旅,漫遊於這場數位饗宴!

數位成果展之重點展示:
抗疫濟世的道路
上天垂象.地震示儆
故紙堆中的是是非非
田野調查成果報乎恁知!考古學的公共性與教育推廣
圳水長流:從圖像史料追溯宜蘭灌溉埤圳歷史文化
彊本節用:近代中國農業推廣加值計畫
讀遊萬里.戰時旅行書寫
以古為鑒:三分鐘掌握魏晉南北朝國際大勢
蠹簡遺編試一尋
慧眼識古
縱橫史記.印象時空
3D 陶範尋銅記
台灣海洋生物學領航的先鋒—邵廣昭博士
中研院民族所開放博物館(2):人類學與原住民知識對話

111 年度本院「數位人文研究計畫」數位成果展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