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超過六十年,源自花蓮阿美族馬太鞍部落(Fata’an)的文物,即將返鄉展出!由花蓮縣光復鄉大馬太鞍社區發展協會及本院民族學研究所共同舉辦的「心繫 Fata’an」共作展,於今(2022)年 9 月 3 日於花蓮縣光復鄉開幕,現場舉行祈福儀式、吟唱古調及導覽參觀。此次展覽預計以 48 件文物,搭配研究人員的手稿與影像紀錄,帶領眾人穿梭時空與文化斷層,重溫 1950 年代馬太鞍的生活樣貌,也將是本院民族所博物館歷來文物最多、展期最長的共作展(圖一)。本院民族所所長張珣、博物館主任郭佩宜、策展人黃宣衛研究員與劉璧榛副研究員,以及多位研究人員均一同出席。
「心繫Fata’an」共作展由馬太鞍部落、本院民族所黃宣衛研究員及劉璧榛副研究員共同策展。藏品源自 1956 至 1961 年間,本院民族所創所所長凌純聲帶領研究人員及學生多次拜訪馬太鞍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時逢部落文化變遷劇烈時期,當時的大頭目何有柯、耆老連再芳、張阿湖不吝與研究團隊講述傳統文化,包括祖先傳承下來的神話傳說、歷代神譜與家族系譜,甚至示範工藝技術及其知識。藉由部落年輕人陳阿順、吳阿民與王文龍的翻譯協助,研究團隊得以留下文字及影音紀錄,並將文物帶到本院民族所典藏。六十多年來,本院民族所與馬太鞍亦有多次合作研究,更促成此次文物返鄉展。即使過程中歷經疫情波折,但在馬太鞍部落整合各方團體鼎力協助下,終將開幕。
此次展覽六大展區將從不同面向追溯馬太鞍的歷史與文化流變,展品還包括取得「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的珍貴文物。「枝開散葉的樹豆文化圈」講述部落 Fata’an(樹豆)名稱起源故事。「與自然共生的智慧」介紹馬太鞍族人生活中的漁獵工具,包括 Palakaw(巴拉告)傳統捕魚技藝(圖二)以及各種生活器具。「榮耀的領袖與祭司」以馬太鞍末代 Afelo’ay(領袖)與 Sapalengaw(總祭司)的大禮冠盤帽(O pakowawan no Sapalengaw no Fata’an a niyaro’)及衣物(圖三),帶領大家認識 1950 年代的馬太鞍社會組織。在「裙擺舞動中的性別關係」展區裡,還有馬太鞍男子在 Ilisin(年祭)傳統祭儀舞蹈穿著的 Fohkad(五片流蘇裙),是本次展覽一大亮點(圖四)。
「共作影片」及「合作研究的相繫」則展出本院民族所多年來與馬太鞍部落的合作紀錄及研究成果。最後的展區將展出 Kakitaan 祭司祖屋模型(圖五)讓大家有機會親眼目睹當時耆老們用傳統工法手製的 Kakitaan 模型,及其屋內的 11 根樑柱,屋柱繪有祖先起源神話與歷代英雄臉譜,還留下歷史故事,具體說明獵首祭、男性會所與男性婚入女方家的制度。祖屋可說是馬太鞍傳統社會組織、宇宙觀與信仰的縮影,但在部落已不見本體,因此這個祖屋模型將提供近來部落文化復振重建的參考。
本院民族所張珣所長表示,民族所博物館自 2017 年起,鼓勵藏品來源地區的原住民團體和民族所內研究人員合作,提出「共作展示案」,讓藏品返回原鄉展出。第一至三屆共作展分別與苗栗泰安和宜蘭南澳的泰雅族,以及屏東排灣族佳平部落合作,以促成典藏文物與原住民部落重新連結,透過共同合作反映與記錄當代文物詮釋,更進一步貼近原住民的聲音。
「心繫 Fata’an」展期自 2022 年 9 月 3 日至 2023 年 3 月 4 日止,每週三、五、六上午 10 點至下午 4 點開放免費參觀,地點為花蓮縣光復鄉光華街 1 號(花蓮縣舊消防局光復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