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蔡德輝(本院生態志工) 編輯:陳竹君(本院秘書處)

中央研究院以學術成果廣為人知,但大家或許不知道,在院內多棟建築周圍,其實蘊藏了豐富的生態。2009年,位於本院體育館及人文社會科學館後方的「森林生態研究園區登山步道」(簡稱「森林步道」)完成啟用,全長約362公尺,最高海拔約為65公尺。該步道原多為人工種植的竹林,啟用後十多年來經生態志工的復育,移除竹林和外來種,並廣植原生植物,目前已成為物種多元、多層次的森林,提供生物多樣化的覓食、棲息和繁殖空間,吸引了不少動物進駐。

從東步道口開始,入口處右側的黑板樹被特別保留下來,讓五色鳥繁衍後代。「五色鳥」顧名思義,身上有綠、藍、紅、黃、黑五種顏色,非常鮮豔繽紛,又因為其會發出「叩、叩、叩」如同敲木魚般的叫聲,又被稱作「花和尚」。牠們會在樹上鑿洞築巢,到了春天,就有機會可以觀賞到五色鳥叼著食物細心哺育雛鳥的畫面。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五色鳥叼著食物細心哺育雛鳥(蔡德輝攝)

沿著石階而上,會遇見一片密林,是竹雞的地盤。「竹雞」是臺灣特有亞種鳥類,領域性很強,步道上經常可聽聞其「雞狗乖、雞狗乖」的高亢叫聲,但因為其羽毛紋路與顏色極具保護色,完全融合於周遭環境中,讓人難以目睹其穿梭於密林中的廬山真面目。

當拾級而上時,也請留意腳邊的小生物,因為石階末端正是綠瓢蠟蟬最喜歡的停棲之處。「綠瓢蠟蟬」大小僅有1.5公分左右,全身皆為綠色,且表面光滑如上了一層蠟。身形如小片綠葉,卻是昆蟲界數一數二的的跳高能手!輕輕一跳,可能就是一個成人的身高。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竹雞是臺灣特有亞種鳥類 (蔡德輝攝)

往上走過木棧道,碎石山徑旁的食茱萸是紅翅蠟蟬的最愛。「紅翅蠟蟬」是種特別的生物,剛羽化成蟲時為紅色,到了交配期會轉為藍色;若蟲時期則相反,初期為藍色,終齡會轉變成紅色,真是謎樣的一種昆蟲。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綠瓢蠟蟬雖然小巧,卻是昆蟲界跳高能手(蔡德輝攝)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藍色時期的「紅」翅蠟蟬(蔡德輝攝)

除了紅翅蠟蟬,大琉璃紋鳳蝶也常在附近飛舞尋找食茱萸與山刈葉產卵,作為幼蟲的食物。「大琉璃紋鳳蝶」的翅膀展開後足足有8公分左右,以黑褐色為底,佈滿金綠色鱗片,鮮豔的寶藍色斑紋令人過目難忘。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大琉璃紋鳳蝶(蔡德輝攝)

繼續沿著山徑前行直上世仁亭的石階,運氣好的話,兩旁密林深處可以捕捉到臺灣特有亞種,也是保育類的白鼻心,正在尋找山棕果實的身影。「白鼻心」為雜食性,除了昆蟲、蝸牛外,也喜好多汁的果實,又被稱為果子狸,肛門附近有臭腺,會散發出濃烈的氣味,如果幸運遇到白鼻心,可別欺負牠,以免「惹臭上身」。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運氣好才得窺其面貌的白鼻心(蔡德輝攝)

登上世仁亭的觀景平台,周遭藤蔓和原生植物圍繞,鳳頭蒼鷹常停棲在紅楠樹上居高臨下,監視著赤腹松鼠的一舉一動,準備捕捉大餐。「鳳頭蒼鷹」為臺灣特有亞種之猛禽,喜歡棲息在中低海拔的樹林中,也常見於如大安森林公園之類的都市大型公園中。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步道常可見到的鳳頭蒼鷹(蔡德輝攝)

而在世仁亭角落的青剛櫟則是臺灣大椿象的最愛。「臺灣大椿象」是臺灣最大的陸地椿象,體長可達3公分左右,幾乎全身都帶有貴氣的金屬光澤,體色為紅褐色,腹部亮眼的橙紅色金屬光澤更是絢麗無比。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有時尚金屬體色的臺灣大椿象(蔡德輝攝)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青剛櫟是臺灣大椿象的食物(林洵安攝)

往前下行,進入步道的後半段,此區廣植各類原生植物,不到十年即成森林,吸引許多動物、昆蟲等嬌客入住。例如翅膀美麗炫目的「烏鴉鳳蝶」,或者幼蟲以雙面刺樹為食的「黑鳳蝶」,就經常在此飛舞盤旋,為我們展示美麗的翅膀。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美麗炫目的烏鴉鳳蝶(蔡德輝攝)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成雙入對的黑鳳蝶(蔡德輝攝)

步道邊的烏桕樹則是「渡邊氏東方蠟蟬」的群聚處,體長約6至8公分,為臺灣最大型的蠟蟬,成蟲會吸食烏桕樹的枝葉做為主要食物來源。順著步道繼續往下走,高大香楠樹對面的山龍眼是山龍眼螢斑蛾的產卵樹。「山龍眼螢斑蛾」翅膀色彩和紋路非常繽紛、絢麗,若沒有特別注意可能會將其與蝴蝶混淆。牠受到驚嚇時會噴出含有氰化物的泡泡來嚇阻敵人,好險對人體並不會產生嚴重過敏反應,下次看到牠們,可別隨意伸手捕捉。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渡邊氏東方蠟蟬棲息在烏桕樹上(蔡德輝攝)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色彩及斑紋如蝴蝶般的山龍眼螢斑蛾(蔡德輝攝)

另外林下的土地鬆軟處,有時也會見到黑色、毛茸茸的「臺灣鼴鼠」從地洞鑽出,牠們以昆蟲幼蟲和蚯蚓為主食,擅長挖地道,為白天休息、夜晚出沒的夜行性動物。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毛茸茸的臺灣鼴鼠(蔡德輝攝)

步道旁剩餘的幾叢竹子是留給小彎嘴畫眉鳴唱之處,每次沿著步道而下,常會看到牠們聚在一起以嘹亮的歌聲歡唱著。沿途多處可見的水冬瓜,則是臺灣特有種「黃豹天蠶蛾」的食草,在繁殖的季節總是會看到那高貴的身影穿梭其中,鮮豔的黃色和漂亮的紋路總是讓人讚嘆不已。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小彎嘴畫眉(蔡德輝攝)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翅膀鮮豔的黃豹天蠶蛾(蔡德輝攝)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步道常見的水冬瓜(林洵安攝)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水冬瓜的果實有甜甜的味道(林洵安攝)

離西步道出口不遠處的幾棵江某是則是「皇蛾」的食草之一,每年的五月都會看到其在附近停棲,體型碩大,翅幅可達30公分,色彩艷麗、紋路特殊,翅端造型如蛇頭,見者無不震撼,是臺灣最大的蛾種。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皇蛾是臺灣最大蛾種(蔡德輝攝)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江某為皇蛾幼蟲的食草之一(林洵安攝)

森林生態步道雖然只是一條小型步道,但生態卻非常多元、豐富,幾乎可說是北部低海拔山區的縮影,四季皆有不同的動植物生態,非常值得多次拜訪。歡迎遊人在山徑中慢慢走,仔細觀察、聆聽,享受和野生動物不期而遇的喜悅。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歡迎來森林步道走走,享受與野生動物不期而遇的喜悅(林洵安攝)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院訊特刊-03】秘境中的小精靈——森林步道動物篇

本院提供10人以上團體解說服務,請事先向本院秘書處提出申請。
電話:(02)2789-9872
傳真:(02)2789-8708
網址:http:/sec.sinica.edu.tw/pages/1561

開放導覽時間
每日上午5時至下午6時

生態志工分享部落格——四分溪畔/中央研究院生態志工園地
http:/ecofun4share.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