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李成華(本院生態志工) 撰稿:陳蘭香(本院生態志工)、陳竹君(本院秘書處)

臺語俗諺說得好:「有閒郊外四處跑,山林步道看花草,順紲(順便)欣賞鳥蟲號,心情快活病痛走」。即使未能上山下海,漫步在中研院生態池畔,觀賞水鳥悠遊池中,俯身一聞花草的芳香,也深具療癒效果及優雅情趣。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佈滿各種水生植物的生態池(林洵安攝)

生態池源起

中央研究院生態池原是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的實驗農田,1998年,時任植微所的陳宗憲研究員發現紅冠水雞在這片水田築巢,興起保育中研院生態的想法,向當時的李遠哲院長提議建立生態池,並於2000年完工。同時招募生態志工協助生態解說及復育工作。多年來經過院方與志工的共同努力,使生態池成為生物多元的自然教室,每年吸引許多團體參訪。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紅冠水雞媽媽帶著寶寶悠游池中(陳宗憲攝)

生態池何以吸引多樣物種

中研院生態池的建造不同於一般水泥池,沼澤區經過重複的注水、攪拌、沈澱,直到池底黏土孔隙為較小粒子所填滿,防止滲漏,沼澤中央則有為水鳥設計的浮島,以利水鳥覓食和棲息。池岸則是以夯實的土石裝入袋中堆疊而成,可栽種護坡植物鞏固水岸,更可讓生物在此挖洞、築巢。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邊坡滿是各式水生植物(林洵安攝)

水池週邊有許多昆蟲食草及蜜源植物可「招蜂引蝶」,院方與志工也積極復育多樣化的原生動植物,定期移除外來種生物,使生態池生機盎然,如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等都市少見水鳥,成為喧囂城市中難得的一片淨土。現在,跟著特刊一起來欣賞生態池風情萬種的自然之美吧。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水池週邊也有許多昆蟲食草及蜜源植物可「招蜂引蝶」(林洵安攝)

一日三變的醉美人——山芙蓉

「山芙蓉」為臺灣特有種,因為在九月初開花,「九月初」的臺語「九月頭」,諧音變成「狗頭」,故別名「狗頭芙蓉」。在霜降之後,滿樹碩大的花朵開始綻放,所以又別名「拒霜花」。它是昆蟲的蜜源植物,也是誘鳥植物,因此盛花期常見許多昆蟲在山芙蓉的花朵上大快朵頤。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盛花期常見許多的昆蟲在山芙蓉的花朵上大快朵頤(陳蘭香攝)

山芙蓉因其花朵清晨時為白色、午後變為粉紅色、傍晚轉為桃紅色的特性,又有「三醉芙蓉、千面美人」之稱,極具觀賞價值。其木材色白且質地輕軟,可製作木屐或漁獵用之浮鏢。鄒族則認為山芙蓉具有神秘的力量,是與神靈溝通的媒介,在祭典時會將花朵或樹皮製的繫繩配戴在身上用以避邪。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鄒族認為山芙蓉有神祕的力量(陳蘭香攝)

秋日的一抹楓紅——烏桕

秋冬時節,可在生態池畔欣賞烏桕的菱形紅葉,像一群群的小魟魚,在風中翻轉悠游,既美麗又亮眼。烏桕遍布臺灣低海拔地區,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葉片可為植物染的黑色染料,且烏桕樹被砍伐後所遺留下來的樹頭會逐漸形成臼狀;二、烏桕鳥(大卷尾的古名)喜食其種子,因此而得名烏桕。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結實累累的烏桕樹(陳蘭香攝)

烏桕是昆蟲重要的蜜源植物,花色黃綠,花期為夏季。果實成熟時為黑褐色毬果,開裂成三瓣,內含白色種子。種子外層白色假種皮含有蠟油,可以製蠟燭;種仁含油,可以做肥皂的原料或早期的燈油,也可做機械潤滑油,所以又名為「木蠟樹」、「木油樹」,是早期民間重要的經濟樹種。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烏桕富含油脂的果實(陳蘭香攝)

石朴與黑點捲葉象鼻蟲

木棧道旁的「石朴」又名「臺灣朴樹」,為臺灣特有種,分布於臺灣低海拔山區。樹冠寬闊,樹形優美,是夏日乘涼納蔭的好樹種。木材堅硬,可用來製作杵、臼和器具。葉片為多種蝴蝶幼蟲的食草,松鼠、鳥類也喜食其果。排灣族也將臺灣朴樹作為歲時指標植物,當其新葉開展時,即是排灣族種植春季小米的季節。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石朴又名臺灣朴樹,為臺灣特有種(陳蘭香攝)

臺灣朴樹是「黑點捲葉象鼻蟲」的育嬰房,每年的五月至七月,當黑點捲葉象鼻蟲的繁殖季節到來,雌蟲就會選定軟硬適中的葉子,辛苦的捲折葉片,並在裡面產卵,完成後的育嬰搖籃就像個迷你檳榔一樣。黑點捲葉象鼻蟲屬於完全變態昆蟲,由卵孵化後的幼蟲,會以此片捲巢的葉子為食、化蛹並羽化成蟲,此時成蟲才會從捲巢裡面咬洞爬出來,遺留一個破洞的蟲巢掛在朴樹上。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小巧可愛的黑點捲葉象鼻蟲(陳蘭香攝)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黑點捲葉象鼻蟲酷似檳榔的育嬰房(陳蘭香攝)

「一葉舒則一葉焦」的芭蕉與香蕉

芭蕉與香蕉是大家常吃的水果,但兩者的植株到底有何不同,且如何分辨?生態池旁、生態時代館前的芭蕉與香蕉真是解說的好題材。芭蕉的植株較高,葉柄也較長,且柄溝閉合,如同小朋友暱稱爸爸為「爸比」,即可聯想芭蕉葉柄的柄溝是閉合的「芭閉」;而香蕉植株相對較矮,葉柄短,且柄溝張開。

香蕉一身都是寶,葉為香蕉弄蝶幼蟲的食草,也可用來當糕點的襯墊,原住民在祭祀禮儀時即用香蕉葉擺放祭品。蘭嶼達悟族歌謠更如此傳誦:「祖母綠的芭蕉葉,就是福爾摩沙,芭蕉葉甩了一顆大露珠,便是蘭嶼。」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芭蕉葉柄較閉合(陳蘭香攝)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香蕉葉柄較開(陳蘭香攝)

生態池週邊輕巡禮

除了蘭香老師的介紹,在成華老師為編輯團隊導覽森林步道途中,經過生態池旁的木棧道及小溪流,我們驚喜的在樹叢間發現愛擺POSE的樹鵲,以及正在為幼蟲製作「肉丸」的長腳蜂。於是就請成華老師稍作停留,帶我們簡單認識生態池週邊,對「都市俗」編輯團隊來說較新奇的物種。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一直擺POSE還不斷發出叫聲的樹鵲,好似在吸引我們為牠拍照(林洵安攝)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正在製作「昆蟲肉丸」給孩子飽餐一頓的長腳蜂(林洵安攝)

木棧道旁有烏來杜鵑、桃金孃、水丁香等植物。烏來杜鵑為臺灣特有,並已於野外絕跡,現在多為人工種植,其枝葉與花朵都比一般常見的杜鵑迷你一些。桃金孃為昆蟲的蜜源植物,花為桃紅色,形狀美麗,其深紫色果實是知名品牌保養品的成分之一,據說可淡斑美白。水丁香則是有可愛的黃色花朵,果實外型像根小香蕉,因此又稱作「水香蕉」。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已於野外絕跡的烏來杜鵑(蔡德輝攝)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花形美麗的蜜源植物桃金孃(李成華攝)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水丁香有著可愛的黃色花朵(蔡德輝攝)

從木棧道左轉,會看到只在夜晚開花的穗花棋盤腳,其夢幻的粉紅色漸層花朵會吸引蛾類來覓食。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夜晚開花的穗花棋盤腳(蔡德輝攝)

旁邊則有俗稱為「賊仔褲帶」的南嶺蕘花,熟果為紅色,其樹皮可有效治療跌打損傷,因此相傳小偷會以其樹皮作為腰帶,如果偷竊失風被打,可隨時取出嚼食治傷。有著氣質紫色碎花及果實的杜虹花,又因果實顏色稱為「紫珠」,是小型鳥類的食物。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長的秀氣卻有「賊仔褲帶」名稱的南嶺蕘花(徐秀麗攝)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因果實顏色而有「紫珠」別名的杜虹花(徐秀麗攝)

小溪邊一叢叢嫩綠的大葉田香,老師請編輯團隊嚐一口,濃烈的八角味衝擊味蕾!原來它又被稱為「水八角」,可以做為滷肉的天然香料。一片綠意中,有種細弱不起眼的白色花朵藏在其中,本來以為花瓣是被風吹散,只剩下半邊,原來這就是「半邊蓮」的特色。最後老師還介紹了葉片形狀特別的田字草及如意草(匐堇菜),田字草在水邊相當常見,它可不是長了四片葉子的幸運酢醬草喔!如意草葉片為愛心的形狀,相當容易辨識。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花形特殊的半邊蓮(蔡德輝攝)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葉形像幸運草的田字草(林洵安攝)

結語

馬偕博士曾經說過:「每一片葉子都是一種言語,每一朵花都是一個聲音。」鎮日忙碌的讀者們,何妨拋開煩憂,來中研院生態池畔踏青尋芳、親近自然,藉由志工的導覽,體會臺灣多元的生態之美,相信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一片綠意中,你找到愛心形狀的如意草了嗎?(林洵安攝)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院訊特刊-02】四時佳興伴您我——中研院生態池及週邊生態

本院提供10人以上團體解說服務,請事先向本院秘書處提出申請。
電話:(02)2789-9872
傳真:(02)2789-8708
網址:http:/sec.sinica.edu.tw/pages/1561

開放導覽時間
每日上午5時至下午6時

生態志工分享部落格——四分溪畔/中央研究院生態志工園地
http:/ecofun4share.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