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來中國為了影響臺灣政局,以政治或技術問題為由,限制部分水果進口中國。無獨有偶,澳洲對中國漸增的銳實力(註一)感到憂慮,接連推出預防中國干涉內政的措施。本文將探討兩個受中國經濟制裁的國家,如何通過「安全化」(將經濟議題提升到國家安全層次)及「多元化」(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策略,成功應對突來的經濟制裁,此趨勢又將如何影響東亞政治。

前言
中國自習近平上臺以來,逐漸擺脫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所定下的「韜光養晦」路線,不再滿足於過去的國際地位,積極在國際場合中發揮大國影響力。西方乃至中國鄰近國家,面對中國崛起問題,開始感受到政治壓力,亦紛紛祭出相應措施,試圖減緩此一趨勢對現行國際體系所帶來的衝擊。這也進一步讓北京當局以經濟制裁來回應各國的外交政策。

在此一背景下,2016年上任、2020年連任的民進黨政府,改變了之前國民黨政府在兩岸問題上採取積極交往的政策態度,進而尋求與西方國家發展更進一步的關係,對內也推出多項反制中國對臺統戰的措施。在蔡英文總統上任初期,中國政府因為蔡總統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對此採取限縮陸生來臺名額,停發陸客來臺自由行簽證等措施,試圖通過減少臺灣教育及觀光產業來自中國學生及旅客的收入,影響臺灣政局。並在2021年接連以技術問題(水果內含有介殼蟲,未達中國官方標準)為由,暫緩臺灣鳳梨、蓮霧、釋迦等水果進口中國。

與此同時,2017年澳洲安全情報組織發出警告,認為中國正一步步以各種手段干涉澳洲內政,翌年澳國即推出反制外國干涉內政相關法律,杯葛中國企業華為參與澳洲的5G建設,並在2020年全球流行武漢肺炎之際,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到中國地區調查新冠病毒的起源。面對此一情勢,中國當局接連以非正式禁令限制澳洲煤炭進口,並抵制澳洲農產品。

面對中國禁止輸入國內特定產品的政策作為,臺灣與澳洲採取了「安全化」與「多元化」策略,有效地回應北京的貿易制裁措施。

因應措施之一:安全化策略
2010年臺灣內部,對於是否要與中國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進行一連串熱烈的政策辯論。當時馬英九總統主張該協議可改善臺灣經濟,並促進兩岸和平交流,在野的民進黨陣營則擔心中共方面會以經促統。當時擔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女士,對此主張應讓國人理解到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可能會傷害臺灣主權,若臺灣過於依賴中國市場,未來可能會有經濟方面過度依賴中國的負面影響,進而在政治上無法抵禦中國對臺統戰,影響臺灣民主政治發展。在2016年以後,蔡英文總統和政府官員,皆在正式場合演說中,提醒臺灣人民經濟政策也是國家安全的一部分,而目前經濟部和國安會也正在規劃更嚴謹的外國資本投資標準,防止中國資金大量投資涉關國家安全與關鍵基礎建設的敏感項目,後續藉以投資的項目威脅臺灣。面對中國的軍事與經濟威脅,各行各業的人都要有所警覺。

澳洲方面,由於中國中產階級的快速成長,龐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澳洲企業將產品出口到中國。然而,這也讓中國得以透過其龐大的市場規模來以經逼政,作為一種強制性的外交工具。2017年當澳洲政府在情資單位的警告下,開始針對中國對澳洲的滲透問題進行調查時,中國方面即放出風聲威脅要抵制澳洲產品。另外,當中國國企開始參與澳洲基礎建設計畫的投標,澳洲方面也擔憂此舉將會危及國家安全。因此澳洲政府採取了安全化策略,要求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推出外資審查標準,避免外國以投資形式影響國安。

因應措施之二:多元化策略
2016年民進黨在總統選舉中大勝,蔡英文政府甫上臺,中國宣佈暫緩發給中國旅客臺灣自由行簽證。承接中國遊客的旅遊業者因此遭受打擊,進而上街頭抗議,要求蔡政府應改善兩岸關係。當時臺灣政府對此以多元化策略因應,推出「新南向政策」鼓勵東南亞國家的旅客來臺觀光,並向國人推廣國內旅遊,彌補陸客流失後的觀光人潮。臺灣觀光業因而逐漸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來臺旅客客源相較以往更加多元,且人數仍逆勢成長。(註二)

澳洲方面,由於中澳關係仍不穩定,農業、釀酒商、龍蝦業者等紛紛向其他地區開展業務,多元分散風險。譬如棉花業者在東南亞地區開發了新興市場,葡萄酒業者則持續在亞非市場開拓客源。

新型態經濟制裁手段的效益與問題
中國政府在這幾年來,採取正式或非正式的經濟手段抵制特定產品,針對特定外國產業對目標國家政府施壓,從而維持中國國家利益,是近期中國常用的外交策略。然而,這種策略對中國來說,無疑也是雙面刃。首先,抵制特定產品,究竟會令該產業業者,以及仰賴該產業為生的農民、商業團體亟欲向政府施壓改善雙邊關係,還是反而會讓該國更加團結對抗中國,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再者,制裁品項的選擇也是個問題。譬如,中國自2020年起,以非正式禁令抵制澳洲煤炭。然中國境內現下仍有大量的煤炭需求,迫使官方不得不祭出限電措施,加強開採境內煤礦,並向其他外國積極採購煤炭。

最後,包括早期的日本、韓國在內,臺灣與澳洲在面對中國官方的經濟制裁作為時,儘管起初都面臨一定的經濟損失,但大多很快就透過各項因應措施彌補缺口。倘若這些暫時性的措施(不論是經濟制裁或出口管制)成為常態,全球自由主義市場終究仍可能透過市場機制調整供需,抵銷經濟制裁所帶來的效益。

長期實施多元化策略的可行性問題
然而,對於臺灣及澳洲而言,安全化措施與多元化措施目前來看都有一定成效,但也並非一勞永逸。以臺灣的情況來說,儘管官方積極以多元化策略因應中國對臺制裁政策,但是貿易多元化策略的基礎,長期而言仍然要考量自由市場的競爭機制。暫時性的政策補貼以及國人的熱情支持畢竟不是最好的農業發展政策。譬如面對禁止鳳梨進口中國問題,農委會投入十億元新臺幣,專款推動鼓勵境內與境外銷售。同時,官方也補助業者運輸費用,提供銷售獎金。儘管多項政策措施多少減緩了鳳梨禁運所帶來的影響,但仍未能完全抵消農民損失,且現有成果一定程度上也依賴著政府力量的介入,絕非長久之計。一旦未來準備徹底擺脫中國市場,鳳梨業者如何在不依賴政府支持的情況下,繼續發展台灣熱帶水果農業,仍為一重大問題。

對未來東亞政治的影響
如同西方的諺語:每朵雲都有一條銀邊(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比喻整體情況看起來不理想,但是終歸有一條美麗銀邊(美好事物)的存在。

臺灣和澳洲近期都成為中國對外經濟制裁的受害者,但中國當局的制裁措施,也變相鼓勵臺灣、澳國以及其他國家將國內的經濟策略安全化及多元化,以長期觀點開發替代市場與貿易夥伴。上述各國之間唯一的差異在於同美國之間的戰略同盟問題。當中國於2010年宣布停止輸出國內稀土資源時,美國、澳洲、日本、印度等國便著手調整關鍵材料相關的供應鏈和生產流程。然而,我國迄今仍未正式納入美國主導的印太夥伴關係。外交處境極為艱困的臺灣政府與商界,皆須儘快擴展自身政治和經濟網絡,來應對中國的潛在威脅。

未來一段時間,國人或可透過購買更多鳳梨來支持本土農業,如同澳洲人民面對中國的經濟制裁時支持本土葡萄酒業一般。然而,禁止進口外國特定生鮮農產品等經濟制裁措施,可能只是未來北京所採取經濟制裁策略的一部分。未來中國仍可能會摸索並發展出更多的經濟制裁工具來實現國家利益。在此種情況下,臺灣和澳洲的經驗,足以提供世界各國作為未來應對中國經濟制裁措施的典範。與此同時,臺灣、澳洲以及其他亞洲國家間的經驗交流與密切互動,亦可作為未來集體應對中國政府對外經濟制裁措施的合作基礎。


(註一)銳實力指威權國家採用介於合法與非法間的手段,企圖誤導民主國家的公眾意見。
(註二)“去年東南亞旅客來臺 人數及占比雙創新高,” 中央社,2019年4月17日。

 

參考資料
Lai, Christina. “Dancing with the Wolf: Securitizing China–Taiwan trade in the ECFA debate and beyond.” Asian Security 15.2 (2019): 140-158.
Lai, Christina. “More than carrots and sticks: Economic statecraft and coercion in China–Taiwan relations from 2000 to 2019.” Politics (2021).
Hanson, Fergus, Emilia Currey, and Tracy Beatti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oercive diplomacy,” 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 (ASPI), August 2020.
Wilson, Jeffrey. “Adapting Australia to an era of geoeconomic competition,” Perth USAsia Centre, January,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