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於11月5日公布2021年「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得獎名單,本年度共有9位優秀學者獲獎,包括數理科學組3位、生命科學組3位及人文社會科學組3位,年齡介於36歲至42歲之間;頒獎典禮由黃進興副院長主持,現場頒發獎牌及獎金,並由每位得獎人簡介其研究成果。每位得主可獲獎牌1面及獎金、研究獎助費各新臺幣30萬元。

2021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名單揭曉  共9位學者獲獎

前排由左至右依序為:本院得獎人陳壁彰副研究員、本院學諮會呂妙芬副執行秘書、本院劉扶東副院長、黃進興副院長、本院得獎人林書葦副研究員、胡哲銘副研究員、林政楠助研究員、馬騰副研究員。後排由左至右依序為:本院學諮會李超煌副執行秘書、邱繼輝執行秘書。

本屆「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申請案共有103件,其中包括數理組33件(含跨領域5件)、生命組30件(含跨領域9件)、人文組40件(含跨領域1件)。各分組均經過預審、初審、複審程序,再送跨組會議討論決議得獎名單。程序嚴謹,競爭激烈,獲獎者均為一時之選。

黃進興副院長表示,臺灣鮮少有為學術生涯剛起步學者設立的國家級獎項,本院特設立本獎項,旨在激發年輕研究人員深入思考,從事創新性與前瞻性研究,追求重要成果,發揮潛在影響力。成立20多年來,持續激勵國內年輕學者,歷屆許多獲獎人亦先後獲得其他重要獎項肯定,充分彰顯本獎項之學術意義,深具指標性。

2021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獲獎名單如下(依姓氏筆畫排序):
數理科學組(3人)
王迪彥 (東海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高孟駿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陳壁彰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生命科學組(3人)
林書葦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胡哲銘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韻晶 (國立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

人文社會科學組(3人)
林政楠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馬騰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許以心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今年本院共有5位年輕學者獲獎,且研究成果極具國際競爭力。其中,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陳壁彰副研究員是數理組得獎人。審查委員指出,自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超解析螢光顯微鏡」發明以來,傳統單分子定位術主要是二維影像且以細胞為主,但陳壁彰結合了層光顯微術,使得觀測效率及影像品質大幅提升。原本一個晚上僅能解析一層二維細胞影像,如今一天即可解析果蠅全腦三維影像。放眼全球,極少數實驗室有能力從事此尖端領域的研究工作,委員們相當肯定陳壁彰勇於挑戰困難題目。

本院生命組得獎人則有分子生物研究所林書葦副研究員,以及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胡哲銘副研究員。林書葦利用果蠅模式,研究大腦迴路的發育與功能,成功找到整合飢餓和口渴感以驅動覓食找水的神經及分子機制,曾於2020年獲選為「EMBO全球研究學者」(EMBO Global Investigator)。今年再度拿下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林書葦歸功於研究團隊日以繼夜努力,以及相互砥勵、激發新創意的團隊氛圍。林書葦更特別感謝妻子,無論工作與家庭,都是最值得倚靠的好夥伴。

胡哲銘代表著作之一是利用生物降解性聚合物,製作仿病毒殼之中空奈米粒子,可大幅刺激免疫系統;此外,他還利用奈米材料刺激癌症免疫反應,開發新穎的癌症免疫治療。2019年曾獲全球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榮譽,以肯定他對學術界的影響力。胡哲銘分享,科學研究給他的最大樂趣是:能以叛逆的態度研讀文獻、定義領域,且能用天馬行空的概念嘗試創新。他認為,這種精神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

本院人文組得獎學者有政治學研究所林政楠助研究員,以及近代史研究所馬騰(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副研究員。林政楠研究主題是民主課責、選舉策略及代表性,也是政治學界眾多傑出學者長年投入的經典主題,審查委員認為,相關成果卷秩浩繁,林政楠仍能推陳出新,「在眾多天才之中展現出天才的成果,就是貨真價實的傑出。」審查委員肯定林政楠前景可期的另一項原因,是其具有活躍的國際研究網路,能提供豐富跨國研究資料,藉以激盪創新想法,值得讚許。

馬騰是本屆最年輕的獲獎學者,其研究獨特之處在於將滿州語言文字視為東西方知識傳播重要環節,藉此探討聯通中外的文化及思想史;此外,他更以滿州語為關鍵詞,綜觀超越大清帝國疆域,傳播到東亞和歐洲各地的傳播史,具備重要世界史意義。審查委員表示,馬騰的研究是極為罕見的原創性成果,相當值得閱讀,且深具潛在影響力及國際競爭力。出生於瑞典的馬騰分享,自己以臺灣學術界「局外人」身分來到近史所,這裡卻讓他有家的感覺,感謝近史所提供世界級研究環境與友善氛圍,讓他得以專心推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