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玉(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近日從媒體上得知,中央研究院正在研議修改外文名稱。身為本院一份子,退休已經二十年,不應過問院中事務。祇是在中研院已經超過一甲子,在此就個人對本院外文名稱所知,提供一些資訊與管見。

1912年民國成立後,古代「翰林院」制度瓦解。其時社會人士感到中央政府有必要設立一學術研究機構,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以及培養高級學術人才。於是1928年成立「國立中央研究院」,直屬總統府。由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為首任院長。由於此研究機構未來將屹立於國際,必須取一外文名。蔡院長選取他老師馬相伯先生一篇文稿中的Academia Sinica這名詞,是拉丁文。其實,國際間學術通用學名,皆以拉丁文為準,因而定案。

1948年,本院遷來台灣,僅史語所的主要人員與古文物、圖書;數學所的圖書和一位研究員。其時中研院絕大多數人員均留在大陸。甚至史語所少數留在大陸的研究人員,嗣後多成名學者。

到上世紀60年代,Academia Sinica之名曾經引起ㄧ段挑戰。因中國大陸於1960年成立「中國科學院」,並且收納原本院留下的11研究所(包括史語所)與2研究所籌備處,以及國立北平研究院的設備與人員。因而,在外文名稱上,也想用Academia Sinica。由於國際性的重要機構,多要向萬國郵政聯盟(Universal Postal Union;UPU)登記,本院曾經提出抗議,因我方1928年即始用此名,捍衛成功。

如今在媒體所報導的原因,無非是Sinica一詞指的是中國。有鑑於「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我們的學者們如果在國際會議場合,堅持用Academia Sinica, ROC也許就能解決問題。 若是自行更名,不論改為什麼名稱,都是自我矮化。再者,中國科學院可能更樂意取而代之。另一方面,若是改名,未來在網路資訊上,不是找不到Academia Sinica,就算找到了,也不是我們的中央研究院,會抹殺本院近百年的基業,以及同仁們過去以Academia Sinica所有發表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