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慶特刊-05】緬懷永遠的院長——胡適墓園

墓誌銘拓文碑(陳昶宏攝)

【院慶特刊-05】緬懷永遠的院長——胡適墓園

胡適前院長(胡適紀念館提供)

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推手。1957年接任本院院長一職,致力國家學術發展,為當時的臺灣培養出許多學術菁英,並促成創立「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奠定臺灣60多年來人文與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

胡適於1962年2月24日院士會議晚間歡迎酒會後因心臟病發猝逝,雖然他曾表示希望身後能夠火葬,但治喪委員會還是遵照胡適夫人江冬秀的決定採用土葬。當時南港仕紳李福人同意中研院以山下60坪地交換舊莊山坡地,做為胡適的墓園。

【院慶特刊-05】緬懷永遠的院長——胡適墓園

高而潘先生繪製的「胡故院長適之先生墓園設計圖」(胡適紀念館提供)

【院慶特刊-05】緬懷永遠的院長——胡適墓園

胡適之墓,白色鵝卵石代表無成見的多元、理性思維(陳昶宏攝)

胡適墓園的建造過程由胡適夫人親自操持,她選定基泰工程司建築師高而潘的設計,墓園於1962年10月建造完成,胡適院長即長眠於此。高而潘為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大師,對當時的建築風格轉型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他認為建築的設計思考要從社會脈動著手,除了胡適墓園,其知名作品還有臺北市立美術館、華視大樓等。

【院慶特刊-05】緬懷永遠的院長——胡適墓園

迴廊提供來瞻仰的人有個緬懷、追思的地方(陳昶宏攝)

根據高而潘回憶,他當時設計的理念為:「墓地是讓人懷念的地方,不是拜一拜就回去。」所以他在主墓周圍設計了迴廊,希望來瞻仰的人能有一個地方可以緬懷、追思甚至沈思。

同時,他認為胡適是一位崇尚科學的人物,所以墓園與外在環境的設計採取人工與自然雙向結合的形式,簡單、大方又深具意涵。其中主墓旁遍佈的白色鵝卵石就經過高而潘精心設計,除了上述的多元思維之外,更兼具包容與虛心之意,他說:「我原來的設計是墓旁地面全是鋪上純白的小卵石。我認為一代哲人之周圍是理性的,白色之地面表示、暗示無成見的空間。」

主墓上的碑文由于右任所題,主墓後方則有蔣中正所題輓額「智德兼隆」刻成的小碑,墓碑採用質地堅硬的花崗石材,象徵著永恆。1975年胡適夫人過世,與胡適同穴安葬,長子胡祖望的墓與次子胡思杜的紀念碑則隨侍在主墓的左側,胡適與其子因歷史因素分隔兩地所造成的遺憾在此盡歸於無。

【院慶特刊-05】緬懷永遠的院長——胡適墓園

胡適長子胡祖望之墓(陳昶宏攝)

【院慶特刊-05】緬懷永遠的院長——胡適墓園

胡適次子胡思杜紀念碑(陳昶宏攝)

主墓區下方石階中央是墓誌銘,內容是胡適對學術文化、民族及人類的貢獻,銘文為毛子水作、王壯為書,原碑隨棺而葬。1972年始拓文立碑於石階中央,希望藉著墓誌銘能對胡適有更深刻的認識。2020年維修石碑時,依高而潘設計原意,拆除石碑周圍柵欄,並重新設計扶手。

主墓右上方有一座傳統涼亭,這座紀念亭是北京大學臺灣同學會於1963年捐建。左下方則有一尊胡適半身銅像,為1963年中國公學在臺校友會捐建、楊英風所塑,以記述胡適與中國公學的淵源。特別的是,這座塑像是胡適唯一一尊穿博士服的塑像。不遠處坡地上則是當年隨著政府渡海來臺學人的墓葬,包括董作賓夫婦、董同龢、徐高阮與王寶先皆葬於此,加上2002年所立的吳大猷紀念碑,自成一代特殊人文風貌。

【院慶特刊-05】緬懷永遠的院長——胡適墓園

主墓下方的墓誌銘拓文碑(陳昶宏攝)

【院慶特刊-05】緬懷永遠的院長——胡適墓園

北京大學臺灣同學會1963年捐建之涼亭(李朝順攝)

【院慶特刊-05】緬懷永遠的院長——胡適墓園

胡適唯一一尊穿博士服的塑像(李朝順攝)

胡適墓園及周邊,自從1962年10月15日胡適先生安葬之後,陸續進行美化工程。1974年,本院與臺北市政府合作,將胡適墓園附近地區擴建為胡適公園,讓更多民眾得以藉由這座公園,緬懷這位追求自由及理性的一代哲人——本院永遠的院長——胡適先生。

【院慶特刊-05】緬懷永遠的院長——胡適墓園

胡適公園(李朝順攝)

【院慶特刊-05】緬懷永遠的院長——胡適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