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研究所圖書館位於本院人文大道上,是一棟清水紅磚建築,於1972年落成,為地上三層與地下一層的建築。本建築為王秋華在臺灣的第一件作品,爾後陸續完成中原大學、海洋大學、中正大學、文化大學等圖書館,以及故宮圖書資訊大樓等建築,被譽為「臺灣圖書館建築之母」。其於2019年榮獲第21屆國家文藝獎,係該獎首位獲獎女建築師。
本館建築充分反映王秋華之建築理念:「建築師是人造環境的工匠,卻不是環境的決策者。雖然事實應當如此,但也應比一般人對人造環境多一份關懷,多一份先知先覺的感性」(註一)、「建築是社會的人造環境,不能讓建築與人脫離。建築要隨著環境改變」(註二)。並於2008年獲選「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30棟經典建築之一(註三)。2020年入選為忠泰美術館與德國建築博物館共同策劃主辦《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註四)之臺北展三棟建築之一。
建築亮點
歐美研究所圖書館建築外觀極具特色,風格簡單率直,簡樸低調地融入院區環境中。本建築採高腳樓的設計,利用樓梯連結路面與主體建築,一併解決了淹水的困擾與通風問題。雙層屋頂雙層牆的設計,讓室內在梅雨或長時日照下,仍能保持乾爽清涼。北側及東側二、三樓斜屋頂的設計,利用高低窗戶,提高採光又能加強空氣對流。西側一樓房間則採北向開窗,可防西曬並柔和陽光照射。這些精確的開窗與遮陽設計方式,不僅減少熱氣進入並增加空氣流通,更巧妙地營造出一個會呼吸的舒適空間,可說是綠建築概念的先驅。
時代意義
本建築呈現戰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從外觀可以看到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底層挑空、水平窗帶、自由平面、自由立面等新建築概念。整棟建築有別於傳統的對稱布局,規劃設計注重順應環境機能,「形隨機能而生的空間形式發展概念與『陽光』、『空氣』、『水』的關係與影響在這棟建築裡被完美的結合」(註五),使建築物外觀顯得多變。此外,本建築使用臺灣早期常見的清水紅磚與清水混凝土等材料,結合本土地域性,外牆不鋪設磁磚,捨棄多餘裝飾,裏外建材一致,紅磚呈現自然燒製的不同色彩,清水泥斬假石則做工細膩,今已罕見,整體呈現簡樸美感。本建築具有重要的承先啟後之時代意義,被譽為臺灣1970年代最優異的建築作品之一。
私房小角落
圖書館一、二樓北側讀者區是歐美所圖書館視野最佳之處,身處在大面積櫸木人字型地板,夏天眺望窗外滿滿鳳凰花開,讀書之餘可獲得最佳視覺享受。大跨距格子樑柱的書庫壯觀又安靜。圖書館二、三樓之樓梯採用無垂直板(踢面)之鏤空設計,充滿巧思。此外,圖書館東側外圍有中庭園景,不僅有林園之美並常有臺灣藍鵲、紫嘯鶇築巢,適合賞鳥。圖書館內外景觀,處處有秘境,令人驚艷,建築之美歡迎大家結伴來共賞與共享。
註一:林均郁(2008)。王秋華建築師在台建築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新北市。
註二:鄭景雯(2020年10月29日)。國藝建築類得主王秋華-設計不離人與環境。中央社。
註三:王俊雄、徐明松(2008)。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臺北:木馬文化出版。
註四:粗獷主義是建築流派的一種,可歸入現代主義建築流派當中。「粗獷主義(Brutalism)一詞源自法文術語「béton brut」,亦即清水模。狂放未經修飾的外觀,以及裸露的結構體,是粗獷主義建築為人讚賞的特徵。資料來源:忠泰美術館序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2260
註五:林均郁(2008)。王秋華建築師在台建築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新北市。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8時20分至17時20分(例假日及國定假日休館)
.導覽資訊:星期一至星期五,9時至12時、13時30分至17時,團體導覽服務需於一周前預約,詳情請洽官網
.官方網站:https://www.ea.sinica.edu.tw/library/
惟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目前本院博物館暫停開放及圖書館暫停對外開放,借閱書籍改採閉架調閱方式進行,若有任何異動請以該館官方網站公告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