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講堂」嘉義開講 緊扣時事暢談疫情科普知識

前排由左至右:中研院林宜玲研究員、陳禹仲助研究員、曾國祥處長及嘉義女中蔡枳松校長。

「義」起聊科普!由本院舉辦的跨縣市科普演講「中研講堂」,11月11日在嘉義女中舉行,本次演講鎖定全民關心的COVID-19疫情時事,並分別從生物醫學及社會科學兩種角度切入,與民眾分享時事背後的科普知識,吸引許多高中生參與,嘉義女中甚至加開教室同步直播,足見年輕學子對科學充滿熱情及好奇心。

一般民眾經常從新聞報導得知各國COVID-19疫苗及藥物進度,但不太了解病毒研究工作如何進行。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林宜玲研究員是微生物病毒學家,今年初取得COVID-19病毒株後,隨即在P3實驗室裡展開研究。她除介紹中研院各團隊進行的COVID-19研究外,並逐步引導大家了解「P3實驗室」的實際運作及如何協助研發疫苗的過程。新冠病毒研究風險極高,開發進度又深受關注,但是測試成效的過程仍需經歷嚴謹科學驗證。研究人員面對時間壓力,不僅需要更謹慎地執行實驗,還需想方設法提升效率,讓驗證結果更快、更精準。對於研究團隊緊急動員,全心投入病毒研究,林宜玲相當感佩。

她也提醒,疫情終結有賴許多因素共同促成,包括人類對於疾病知識更加了解、做好公共衛生宣傳以及持續投入新療法與疫苗研究工作。林宜玲以自身攀登百岳的經驗比喻,「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難,還是必須往前走,否則回不了家,無法回歸正常生活。」

因防疫考量,參與民眾皆需配戴口罩,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陳禹仲助研究員現場調查,詢問在場民眾是否贊成「我有不被國家保護的自由」這句話,結果贊成與反對各半。陳禹仲以國外新聞為例,探討「為什麼人們會上街抗議戴口罩的政策?」更藉由政治學者對於自由與安全的辯證,歸納出政治理論思想:「自由」是個人自然擁有的權利,而國家之所以存在,是人們彼此達成共識,願意放棄部分自由,建構一個法制安全的環境,讓眾人可以更安心地行使自由。然而,當國家以安全之名,要求人民讓渡更多自由權時,人民也有權利要求國家給予充分理由,證明政策合理。

陳禹仲指出,「公民對於國家施行措施,必須有能力理解,也有權利判斷是否合理。」這也是推廣科普知識的重要意義。

本院秘書處曾國祥處長表示,廖俊智院長相當強調本院應落實社會責任。近年來,本院藉由「中研講堂」、「研之有物」以及各種社群媒體平台,走出學術圈,走向大眾,就是希望讓本院「有學術高度,也有社會溫度。」

受疫情影響,今年「中研講堂」延至下半年才到彰化與嘉義舉辦。嘉義協同高中吳同學表示,二場演講他都有參加,「這些科普知識能讓我對新聞資訊有更深入了解。平常很難在其他地方學到。」他特別向學校請假兩節課,聽完嘉義場演講後再回校上課。嘉義女中賴同學平時習慣搜尋網路影片,主動吸收微生物科學知識,對於本次演講分享的實驗室運作細節最為著迷。嘉義高中黃同學從新聞報導中認識各種治療COVID-19藥物的名詞,經過研究人員說明,更加理解不同藥物的原理及功能。

有趣的是,主講人之一陳禹仲助研究員是嘉義高中畢業,他笑說有幸進到嘉義女中校園,「圓了18歲時的夢想。」一番言詞讓台下嘉義高中學生會心一笑,還在演講結束後找「學長」拍大合照留念。

(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