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一年一度的院區開放參觀活動,10月31日於南港院區及活動網站同步登場。廖俊智院長表示,本次院區開放雖受疫情影響,大幅縮小規模,但以COVID-19為主題,精選策劃將近60場實體及線上活動,從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等面向剖析病毒及疫情,讓民眾可以瞭解各領域中關於新冠肺炎的研究。

今(2020)年主題演講特別邀請前副總統、本院陳建仁院士,分享臺灣COVID-19防疫的成功模式。陳建仁是國際知名的流行病學家,從17年前的SARS到這次的COVID-19疫情皆挺身而出。除全場專注的年輕學子們外,被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賴明昭院士也親自到場聆聽。

陳建仁強調,防疫除了要科學,還需要人文關懷。臺灣目前的防疫好成績,是全臺灣人民的努力,也奠基於17年前面對SARS疫情時所累積的經驗,而本院也一直在新興傳染病的研究上盡最大努力。陳院士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到明年還可能會繼續,防疫工作絕不能有絲毫鬆懈,除了相關政策的落實,利用手機程式、電子圍籬、人工智慧等新科技,也讓防疫更加完善。

上午六點半就從臺中出發來聽演講的清水高中陳同學表示,SARS疫情時自己還未出生,但聽完演講後,能更清楚地瞭解當年的防疫情形,對於臺灣目前在國際備受肯定的COVID-19防疫模式,也有更完整的認識。

緊扣今年主題,本院化學所、生物化學研究所、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也推出不同演講,從化學、蛋白質分子結構、疫苗製備,以及實驗室等面向切入,讓民眾可更瞭解相關的科學研究。而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則討論到疫情對全球暖化的啟示,以及對空氣品質的影響。去年甫成立的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也推出「臺灣生技加速論壇-新冠肺炎系列研討會」的影音紀錄,供民眾線上觀看。

面對疫情,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也有各種研究面向的科普演講,例如:民族學研究所探討人類在科學與宗教兩種思考典範中拉鋸現象;政治所展望疫情後的國際情勢;臺灣史研究所則回到臺灣歷史,檢視過去如何面對鼠疫、霍亂與流感。

除了演講,院區內的展覽館群也有限額開放。早上八點前,就有來自新北市的整班學生,在歷史文物陳列館前集合,排隊準備入內參觀;一整天等候入場的排隊人潮也持續未間斷。今年新開幕的「中研禮品」展出黑洞明信片等紀念商品,也頗受學生好評。

平時以基礎研究為主的本院,連續23年每年選擇開放一天,邀請民眾來到南港院區親近研究。今年遇到疫情原本預計停辦,但考量許多學生引頸期盼了一整年,仍在嚴守防疫規範下維持辦理。也有民眾表示,明年還希望來參與不同領域的活動。

本次26場實體講座於開放報名後1小時內即全數額滿。當天活動現場共有27所國中、高中、超過1千名學生包車來院。廖院長表示,這次實體規模雖縮減,但以演講影片的方式在線上「開放」,是過去院區開放沒做過的新嘗試。本院也強調,線上影片也會持續放在網路平台,因此,這次無法親臨現場的朋友仍可以隨時上網參與。

科學與人文結合!中研院院區開放邀陳建仁談臺灣COVID-19防疫成功模式

(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