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冷戰,台灣該不該選邊站?

美國、中國無疑是目前最大的國家,合作?抗衡?選邊站?成為夾在兩強之間中小國家的普遍難題,台灣更是深知箇中滋味。「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玉山,他從現實的國際結構出發,參照跨時、跨域案例,希望建構出貼近中小國家處境的國際關係理論,在中美陷入新冷戰的當前,提供更具開展性的思考基礎。

台灣不是特例!中小國家的共同難題

「2014 年 3 月 18 日,俄羅斯正式兼併克里米亞。當時外交部找我去開會,我一隻耳朵在聽會議內容,另一隻耳朵突然聽到不遠處立法院傳來的大聲公:『支持學生佔領立法院!』」長期鑽研國際關係的中研院特聘研究員吳玉山,說起這個驚人的巧合及背後意義。

原來,太陽花學運與俄國兼併克里米亞就在同一天!

兩起事件皆反映出小國身處兩強夾縫,面臨困難抉擇的國際處境。他以烏克蘭在歐洲、俄羅斯之間搖擺,最終國家四分五裂為例,談起研究初衷:面對強權擠壓,小國究竟有什麼選擇?台灣能否建構自身的國際關係理論?

吳玉山指出,傳統國際關係理論多半環繞著大國,談的是對等關係,中小國家要運用時便會發現難以切合。不過,從人口、經濟發展等各角度來看,台灣其實並不小,屬於中等國家,「之所以有小國的感覺,是因為我們面對中國大陸。」

中小國的外交特色是「不對等」。小國置身在權力不對稱處境,需要一套更適切的框架,尤其台灣同時面對中、美兩大強權,應抗衡或合作?又該如何運用?吳玉山自現實的國際結構出發,綜觀東歐、亞洲,追溯千百年的歷史,他強調,我們需要建構宏觀、全面性的理論,不只適用於兩岸,也能普遍解釋其他中小型國家。因為,台灣面臨的困境絕非獨一無二。

「台灣不是特例,歷史、當前多數國家的處境都和我們一樣艱辛,被迫夾在兩個大國間選邊站。」

若由此思索台灣的生存之道,理論視野就能變得更開闊,不只侷限台、美、中。我們和多數國家有著共同的煩惱、苦水,得以牽繫起外交經驗。

我們與戰爭的距離有多遠?霸權間的小國戰略

台灣面對的不只是兩岸關係,而是在更大的戰略三角關係下,同時承受兩強對峙的壓力。在中美新冷戰越趨劇烈的當前,這也是中小國家感同身受的普遍困境。
圖片來源│iStock

好麻吉?避險者?調情高手?小國的選擇困難

中小國的國際選擇大致可分為三種:樞紐、避險與夥伴。

「樞紐」(pivot)是處在兩強之中保持等距關係,不斷擺盪來獲取最大利益,但也可能被兩強施壓懲罰。如同周旋在追求者間,有機會感受熱烈追求,也會引火上身。

「避險」(hedging)則是不想承受高風險,也不願完全和誰綁在一起,同時與兩強交往與防範。雖然明顯親近其中一強,但也和另一強交好、改善關係。好處是保持一定獨立性,壞處是沒有絕對的安全保證。

「夥伴」(partner)完全與一強權同陣線,扮演好麻吉。大國會罩小老弟,因而有最大的安全保障,但另一方面因為已經「死會」,失去斡旋籌碼,很可能被視為理所當然,甚至遭到大國出賣。

我們與戰爭的距離有多遠?霸權間的小國戰略

兩強之間中小國的戰略選擇:夥伴、避險者、樞紐。若以金融方式比擬,樞紐就像股票甚至期貨,高風險高獲利;避險者則是基金;夥伴為定存,不用擔心賠本,低風險也低獲利。
資料來源│吳玉山
圖片美化│林洵安

吳玉山認為,中小國家多半希望採取「避險者」的策略,更符合自身利益,但在強權壓力下未必能如願。

像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在《外交事務》季刊(Foreign Affairs)發表近 4 千字長文,同時在臉書陳述亞洲國家夾在美、中間的困難。李顯龍呼喊的正是許多國家的心聲:「不選邊,可以嗎?」

我們與戰爭的距離有多遠?霸權間的小國戰略

海洋聯盟(美國、歐盟)與大陸聯盟(中、俄)的對峙,分別在東亞、東歐形成兩條戰略斷層線。位在斷層線上的中小國家,在戰略三角關係中大約可扮演五種角色。
資料來源│吳玉山

欲瀏覽完整精采文章,請至研之有物官網: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global-strategies-pivot-hedger-partner/

(趕快點進來喔!還有更多精采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