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研究需要觀察一條魚、或是保育級動物、或是一片樹葉,該去哪裡找呢?中央研究院正有這樣一處地方──由動物標本館及植物標本館組成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收集了大量動、植物標本,平常鮮少對外開放。這次就跟著院訊特刊企劃,一探這座博物館究竟有些什麼寶藏!

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的「研究」二字可不是掛著好看的,這是以研究為目的所設立的博物館,主要典藏研究人員進行生物科學研究留存的憑證標本,標本的主要提供者為院內研究人員,中心內研究員研究的對象就成為館內的主要典藏類別。以動物標本館為例,在動物所時期即有多位海洋相關研究員,因此有豐富的魚類、多毛類、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海洋生物標本館藏,其中魚類為臺灣最豐富的典藏。

[專刊特稿] 寂靜的生物大觀園──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

▲動物標本館收藏的乾製標本

 

生物大觀園:動物乾製標本室

「動物乾製標本室」收藏了鳥類、昆蟲、甲殼類、頭足類、珊瑚等動物標本,目前收藏量約有1萬5,000餘件。標本室分成幾個部分,最外側的是製作標本的空間,標本在此處進行剝製與處理後,經過定型、乾燥與除蟲,最後才能移到標本室收藏。

進標本室前,我們先參觀了標本製作室,負責管理標本室的薛孟旻助理,拿起分裝成一小包一小包的鳥類「眼珠」說:「製作鳥類標本的時候,為了能夠妥善以乾燥方式保存,剝製皮毛標本時,必須將富含水分的眼珠取出,再將假的眼珠安裝於標本上,讓標本看起來像牠原本生活的樣子」。薛孟旻助理說,若能還原動物活著的樣子,在向一般大眾介紹時,可以引起共鳴,讓參觀者能更容易了解牠們。

製作標本聽起來殘忍,但研究人員並不會為了製作標本而傷害生命。例如鳥類標本,大多是救傷單位(主要為臺北鳥會)救治失敗的死亡個體,或是民眾及研究人員於野外撿拾,再送到多樣中心供研究使用或製成標本收藏。

進入標本室,大家的目光立刻被一旁的龐然大物給吸引,這是一隻翼展近300公分的信天翁。信天翁是現生可飛行的最大型鳥類,這個信天翁標本是遠洋漁船在捕魚時不小心誤捕,死亡後被送到中研院製成標本收藏,用以宣傳遠洋鮪魚延繩釣所導致的混獲而使全球信天翁數量下滑的保育議題,並推廣「臺灣鮪延繩釣漁業減少意外捕獲海鳥國家行動」之計畫。

[專刊特稿] 寂靜的生物大觀園──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

▲製作完成的鳥類標本

 

全臺最大魚類標本典藏庫

此外,動物標本館還有一間專門收集魚類的標本典藏庫,與剛剛的動物標本館不同,此處擺放了數量龐大的透明玻璃瓶。走近一瞧,才發現每個玻璃瓶中都是不同種的魚類標本!這裡是目前臺灣最大的魚類標本典藏庫,收藏了約4萬筆魚類標本,含本土魚類2,000餘種,是國內最完整的典藏單位。

[專刊特稿] 寂靜的生物大觀園──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

▲魚類標本典藏庫一景

 

管理魚類標本館的黃世彬博士拿了其中一尾以浸液標本形式保存的稀有深海鯊魚──「巴西達摩鯊(Isistius brasiliensis)」,「這些標本都是先以福馬林溶液固定後,保存於70%的乙醇中。」黃博士一邊將標本瓶中的鯊魚小心翼翼取出,讓我們體驗一次「與鯊魚最近的距離」;黃博士解釋,這件鯊魚標本保存得很好,不僅保有彈性,「甚至連鯊魚的完整內臟與消化系統都完整保存下來,未來如果有研究人員需要,也能進一步研究鯊魚標本腸胃中殘餘的食物,就能知道牠們究竟都吃了些什麼!」

[專刊特稿] 寂靜的生物大觀園──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

▲黃世彬博士從玻璃瓶小心翼翼拿出巴西達摩鯊的標本

 

物種探索的寶庫:冷凍方舟

在魚類標本館的外頭,還有一座銀色圓桶狀的儲存槽──以液態氮冷凍保存各種臺灣野生動物的組織樣本的「冷凍方舟(Frozen Ark)」。這座方舟沒有畜養任何野生動物個體,而是將臺灣動物的遺傳物質以冷凍方式保存下來。

[專刊特稿] 寂靜的生物大觀園──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

▲收藏動物組織樣本的液態氮桶「冷凍方舟」

臺灣面積雖小,但目前已經記錄了超過6萬種生物,臺灣特有生物種類更有9,000種以上,在全球物種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對於典藏本土獨一無二的生物遺傳物質就更顯重要。有鑑於此,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在2004年起即委託並支持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推動執行「臺灣野生動物遺傳物質冷凍典藏計畫」,也就是俗稱「冷凍方舟」計畫。

黃博士打開這座儲存溫度約介於-160℃到-196℃的大型液態氮桶,裡頭一小格一小格的紅色綠色方盒子,儲藏著臺灣多達5,000種、1萬4,000多件的生物冷凍遺傳組織樣本。這個直徑約一公尺的液態氮儲存桶,所收藏的物種也不乏各種在野外已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研究人員若有物種鑑定、新種發表、分子演化抑或是基因體研究的需求,這座「冷凍方舟」將是他們珍貴的寶庫。

[專刊特稿] 寂靜的生物大觀園──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

▲黃世彬博士打開「冷凍方舟」的蓋子

[專刊特稿] 寂靜的生物大觀園──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

▲儲存生物組織樣本的小盒子

 

一葉知秋:植物標本館

位於溫室主控大樓(白樓)地下室的植物標本館,其實是「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中最早成立的,創建於60年代,2015年遷移至目前位置。歷經半個多世紀,植物標本館由莊燦暘個人收藏的千餘份成長至目前14萬5,000多份的館藏,更是國內第一個採用APG IV分類系統歸檔的標本館。

[專刊特稿] 寂靜的生物大觀園──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

▲植物標本館的收藏,照片中攤開的即為植物標本

 

植物標本館主要蒐藏臺灣與其附屬島嶼之維管束植物之標本,特別的收藏包括彭鏡毅研究員畢生採集,早期聚焦於菊科、秋海棠科、珍珠菜屬(報春花科)、水丁香屬(柳葉菜科)等;後期彭鏡毅研究員的團隊特別專研秋海棠屬植物,自亞洲各國採集和交換贈送的標本達3,000份,發表新種逾90種;另外在溫室還種植了超過600種世界各地採集與交換來的秋海棠,是世界上秋海棠種源保育最重要的活體收藏之一!

[專刊特稿] 寂靜的生物大觀園──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

▲彭鏡毅研究員發表之「崇左秋海棠」標本

 

負責管理植物標本館的劉翠雅小姐,拿出野外工作使用的採集袋,跟我們說明採集、製作植物標本的過程。採集人員前往山林後,將帶有花果的枝條剪下,用報紙壓製,通常一行人都必須要背著許多報紙和工具辛苦地採集。帶回標本館後,還要經過烘乾、冷凍除蟲等步驟。接下來還要查閱植物誌以鑑定植物種類、比對相似的標本來確認,並將詳細的採集資訊輸入資料庫,張貼植物並附上標籤,才算是完成標本的製作;最後將植物標本歸檔、收藏。在標本館中看見的一頁(葉)植物,都是館藏人員一步一腳印才建構出今日壯觀的收藏成績。

[專刊特稿] 寂靜的生物大觀園──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

▲從枝幹剪下的植物用報紙壓製後帶回,用瓦楞板分層夾好烘乾

 

此外,植物標本館也因為典藏管理受到肯定,許多採集者或機構,願意將其收藏託付給植物標本館做更妥善地分類收藏。例如畢生採集蕨類的王弼昭先生,其家人將珍貴的蕨類標本約20,000份遺贈予植物標本館。高雄醫學大學贈送日據時代島田彌市(Yaiti Simada)標本2,000餘份、以及臺灣蘭科專家蘇鴻傑教授贈送的85屬246種台灣原生蘭科標本等、以及與美國加州科學院及哈佛大學交換獲得的大量中國西南地區植物標本,皆豐富壯大了標本館的館藏。

[專刊特稿] 寂靜的生物大觀園──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

▲王弼昭先生採集之蕨類標本

 

「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含括了動物標本館以及植物標本館,歷經超過五十年的努力,才有今日豐富的館藏。生物標本館是從事生物多樣性理論及應用研究,包括系統分類、環境生態、物種演化、農林漁牧、醫藥保健、自然保育等的重要設施。全球生物自然棲地日益消減,標本館更成為記錄物種生存歷史和保存珍貴基因的重要場所,是我們認識本土及全世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機構。現今分子生物技術日益精進,可以從古老標本中萃取DNA,揭開生物物種演化之謎,因此標本館蒐藏豐富與否,在未來生物科學研究上益形重要。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的收藏,展現的是長時間在專業上的累積。隨著生物多樣性逐漸喪失,生物標本的採集與蒐藏將會越發困難,更凸顯了當前標本收藏的珍貴。這座寂靜的生物大觀園,還有許多寶藏,靜靜地等待研究人員的挖掘。

 

[專刊特稿] 寂靜的生物大觀園──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

【動物標本館】
院內位置:本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地下1樓及6樓
收藏數量:約5萬7千件

【植物標本館】
院內位置:本院溫室主控大樓(白樓)地下1樓
收藏數量:約14萬5千件

官網:http:/www.biodiv.tw/tw/

[專刊特稿] 寂靜的生物大觀園──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動/植物標本館)

動植物標本館主要開放予國內外研究人員使用,不對一般民眾開放。

大專、高中小之學生可透過學校進行預約,需以正式公文申請參觀。

每年中研院「院區開放參觀活動」原則上開放一般民眾參觀。

洽詢專線:(02) 2789-9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