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研究院「人文大道」上,有一棟整齊方正、高聳恢弘的建築,這是中研院藏品最多、國寶也最多的「歷史文物陳列館」(以下簡稱陳列館)。隸屬於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陳列館,是臺灣知名建築師王大閎的作品。

歷史語言研究所是中研院最早成立的研究單位之一,首任所長傅斯年對歷史文物充滿熱情,曾說:「我們不是讀書的人,我們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此般實證求真的治學精神,不僅是史語所的傳統精神,具體的研究成果,更體現在陳列館的收藏中。其前身為1958年成立的考古館陳列室,後因藏品眾多,於1986年正式落成陳列館大樓,其中一、二樓為展覽廳,本次院訊特刊就要帶大家走一趟有「小故宮」之稱的陳列館,感受文物藏品深厚的歷史底蘊。

 

天字第一號國寶 居延漢簡

參觀陳列館的順序是從二樓的「歷史空間」走起,首先看到的是「居延漢簡」。該展區展出了300餘支在居延一帶出土的漢代簡牘。仔細觀察,一枚一枚的木簡上寫滿密密麻麻的文字。這一批漢簡是在1930年被發現,之後為了躲避戰火,又被運往香港及美國,最後在1965年運至臺灣,終於在中研院妥善收藏。

[專刊特稿] 小故宮:歷史的群像與底蘊──歷史文物陳列館

▲展示中的「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

其中,這件長91公分的展品「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是迄今所有出土漢簡中,木簡、墨跡及編繩都保存得最為完整的一份,品質精良,是第一件被登錄為國寶的文物!這份漢簡以4組編繩連結了77支木簡而成,從形制上,能使我們了解漢代如何編造簡冊;從文字內容,可以了解漢代邊塞有那些裝備、以及如何檢查裝備。

[專刊特稿] 小故宮:歷史的群像與底蘊──歷史文物陳列館

▲居延漢簡近照

 

一窺清代宮廷的秘密 內閣大庫檔案

二樓「歷史空間」的另一區重要收藏,則為清朝的「內閣大庫檔案」。就像是現在行政體制運作的相關文書,這批收藏包含了清代的詔令、題奏、賀表等內閣各廳房處的檔案;更有趣的,還有科舉考試的試題、試卷、金榜資料,是研究明清時期的政治與社會制度非常珍貴的史料。這批檔案是清朝末年因為庫房損壞被移出,歷經不同收藏家,最後則在傅斯年的奔走下,以重金購入珍藏至今。

[專刊特稿] 小故宮:歷史的群像與底蘊──歷史文物陳列館

▲大金榜:是內閣於皇帝親定甲乙後,以黃紙書寫,唱名後由禮部官員舉榜,第一甲第一名進士率諸進士跟隨,張榜於東長安門外,三日後則繳送內閣貯存。整張榜單長度達444公分。

內閣大庫檔案中,也收藏了數件百官上呈皇帝、皇太后慶賀的「表文」書信。這件「子皇帝旻寧慶賀皇太后表文」的特別之處,則是皇帝用子皇帝的身份,向皇太后表達恭賀所寫的表文。仔細觀察,文上以小字楷書書寫,提到皇太后的部份,還特別黏貼了一條金黃色的綾條,以示敬重。

[專刊特稿] 小故宮:歷史的群像與底蘊──歷史文物陳列館

▲子皇帝旻寧慶賀皇太后表文

 

兵臨城下 殷墟兵器

接著來到一樓的「考古空間」,此處特別設計成深入地底的考古現場,並用玻璃牆形塑類似時間迴廊的氛圍,將龍山文化、殷商、西周和東周四大展區串連起來。其中在「殷墟文化」區,一處排列了上百件銅矛的空間特別引人注意;原來這些銅矛是商王大墓的陪葬品,這個大墓挖出了大量的器物,是西北岡王陵區最重要的發現。

在這個墓中,陪葬的器物擺放分為四層,第一層可能是戰車、皮甲和干盾,但已經腐朽;第二層則放置了百餘件的銅盔,以及70件銅戈、370餘件銅矛;第三層則是排列整齊的360件銅矛;最上層則是著名的「鹿方鼎」、「牛方鼎」、石磬和碧玉棒等。該展區將銅矛置放於地平面下,讓參觀者更容易體會歷史的景況;另外也將銅盔以格狀展示,讓我們得以一窺商王的葬制與殉埋情形、商代祭政合一的國家體制,以及商代車馬坑中兵陣布排等情形。

[專刊特稿] 小故宮:歷史的群像與底蘊──歷史文物陳列館

▲考古空間展區的殷墟出土文物陳設,上百件銅茅呈現出兵臨城下之氣勢

 

發現中研院院徽 甲骨文寶地

而來到陳列館,還有一個必看的展區──甲骨區。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有系統且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在1899年發現以來,引起學者注意,並開始蒐集研究,而大規模的發掘工作,就是歷史語言研究所從1928年開始的。目前在歷史文物陳列館收藏的甲骨數量多達2萬5,000多片,是世界上收藏殷墟甲骨個別單位中數量最多的地方!

其中這件「帶刻辭鹿頭骨《甲》3940」,鹿角保留完整,是「國寶」級收藏品。另外一件「帶刻辭鹿頭骨《甲》3941」,上頭的文字筆畫俐落清晰,記載了商王在田獵時的事情,中央研究院院徽上的甲骨文就是出自於此!而這是全世界僅存的兩件鹿頭刻辭,相當珍稀──更標誌了陳列館在學術研究及收藏上的重要地位。

[專刊特稿] 小故宮:歷史的群像與底蘊──歷史文物陳列館

▲帶刻辭鹿頭骨《甲》3940

[專刊特稿] 小故宮:歷史的群像與底蘊──歷史文物陳列館

▲帶刻辭鹿頭骨《甲》3941

 

歷史文物陳列館除了收藏史料文物,更體現了192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及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發展歷程。史學研究必須要有第一手資料的佐證,而這些因為研究而挖掘或收藏的珍貴文物,建立了陳列館的典藏價值,更因為陳列館的開放建立了公共文化的意義,讓大眾與歷史文物沒有距離,並能從觀賞文物的過程中回望歷史的足跡。

 

[專刊特稿] 小故宮:歷史的群像與底蘊──歷史文物陳列館

水陸攻戰紋鑑(國寶)

東周時期青銅器,器身鑲嵌水陸攻戰圖紋,精細美妙;不僅顯示古代各種戰爭場面,兵士手中所持的戈、矛、戟,更是研究古代兵器史的重要材料。

[專刊特稿] 小故宮:歷史的群像與底蘊──歷史文物陳列館

[專刊特稿] 小故宮:歷史的群像與底蘊──歷史文物陳列館

▲水陸攻戰紋鑑銅器器身之紋飾展開圖,可看見其戰爭兵士的模樣

 

鹿方鼎(國寶)

出於西北岡1004號大墓,鼎身以鹿首為主要紋飾,鹿角向上分有數叉,鹿首左右兩側則裝飾了猛禽類的鳥紋。此外,該鼎的立足為空心,足部上方也以鹿首裝飾,器內底並鑄有鹿形銘文,而商代彝器沒有其他以鹿做銘文的例子,更顯稀特。

[專刊特稿] 小故宮:歷史的群像與底蘊──歷史文物陳列館

 

[專刊特稿] 小故宮:歷史的群像與底蘊──歷史文物陳列館

院內位置: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大樓

館藏數量:史語所收藏考古文物總計約14萬餘件。另有居延漢簡1萬餘件、中國少數民族文物與文書2千餘件、內閣大庫明清檔案31萬餘件。

國寶數量:22組件

常設展區:一樓為「考古空間」,展出中國龍山文化、殷商至東周各時期墓葬出土資料;二樓為「歷史空間」,依史料類型分為:居延漢簡、珍藏圖書、內閣大庫檔案、中國西南民族、豐碑拓片、臺灣考古等六大主題展區。

[專刊特稿] 小故宮:歷史的群像與底蘊──歷史文物陳列館

開放時間:星期三、六、日 9:30~16:30(6月17日起恢復正常開館,然因疫情關係,暫不提供團體預約及定時導覽)

目前特展: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

官網:http:/museum.sinica.edu.tw/

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ihpmuseum/

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curation/58ec4d77857224b994e488d8e8fb9815

[專刊特稿] 小故宮:歷史的群像與底蘊──歷史文物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