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瑋寧副研究員從關係論視角來分析魯凱人的生命儀禮、社會交換與情感社交,論證「人做為情感主體在歷史上如何出現?」──來作為研究魯凱人親屬關係本體論關鍵課題,提供以家與親屬為參照點的多重社群性之理論化的基礎。本研究指出魯凱人的人觀、親屬與家的社群性歷經以下轉變:在殖民現代性下,階序關係與各類交換關係主導並將人形塑為符合家之繁衍的性別、情緒與工作的社會存有;資本主義經濟下的自由戀愛促使年輕工作者反抗父母權威,成為表達內心感受的情感主體;金融化之後,生命儀禮與情感社交中的同歡、欲望的伏流、自我美學化以及數位裝置的無意指符號等,將當代魯凱人形塑成面貌各異的情感欲望主體。

更重要地,這些關涉到當代以家為中心的社群性之性質。作者一方面主張從當代情感欲望主體的出現來歷史化親屬關係的本體論,並質疑當前親屬研究所預設的普遍人性和跨歷史的、自成一格的親屬邏輯;另一方面,則提議以分裂主體和情感社群性的概念去重新審視並定位當前有關人類主體與社群性的理論思辨。

民族所新書出版-《關係的心:資本主義過程中的魯凱人觀、情感與家的社群性》

(民族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