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讓家庭幸福?
「家庭效能信念」刻劃家的模樣:你能否勝任家庭角色?
中研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員朱瑞玲與博士後研究員劉蓉果,以「家庭效能信念」作為核心概念,透過心理學的經驗研究,試圖理解家人間各種互動關係對個人、家庭幸福感的影響。
簡言之,為我們刻劃出家的模樣。
研究採用「社會認知理論」,從美國總統科學獎得主、人格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的核心觀點出發,強調人不是被動受到家庭與外在環境影響,而是雙向、多向地產生互動關係。家庭也是在不同家人間交互關係中,影響我們、也被我們影響。
由此,劉蓉果以效能信念作解釋。效能信念是個體行動的基礎,在特定的情境中,個人對自己成功完成任務的判斷與信心。換句話說,
「家庭效能信念」就是我們對自己能否勝任家庭角色的信心判斷。
研究區分三種家庭效能感,討論家人間互動關係的品質:侍奉父母的待親效能,對待子女的教養效能,與夫妻相處的婚姻效能。這也是典型「三明治族」家庭日常的三大關係──孝親、育兒、婚姻。
不過,效能信念跟日常的自信心、自我評價有何不同?效能感高和自信爆棚,有差別嗎?
朱瑞玲認為,自信是較抽象的概念,常常是外加的,當別人誇獎你,你才知道自己有這種能力。然而,效能信念有明確的任務範疇,是個人對特定任務、情境的自我判斷,最重要的是必須親身經歷,從實際經驗中得到回饋而產生自我效能感。
「自信容易誇大,效能信念則常常要遭遇挑戰。」朱瑞玲生動描述:「每天都在裡頭掙扎懷疑:我到底會不會教孩子?爸媽是不是開心?這就是效能感之所以具體之處。」
要看更完整的精采文章,請至研之有物官網:
http://research.sinica.edu.tw/family-efficacy-belief-marriage/
(趕快點進來喔!還有更多精采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