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遷,改變迫在眉睫。本院永續科學中心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今(11)日共同舉辦「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研討會(Symposium o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Energy Transition),特別邀請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德國氣候變遷學者宣胡博(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與會。宣胡博表示,氣候變遷情況持續加劇中,許多自然系統已逼近臨界點,人類社會的巨幅轉型是唯一解答。

本院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研討會 氣候變遷學者宣胡博:人類需要巨幅轉型!

德國氣候變遷專家宣胡博(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及永續科學中心長期深入研究氣候變遷議題,並在大氣、地球科學、環境衝擊、減碳等方面提出研究成果。本次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此研討會,整日的會議現場學者除不斷重申能源轉型的重要性,也論及臺灣的機會與挑戰。

本院院長廖俊智致詞時表示,處於氣候變遷的轉捩點,臺灣的研究人員有責任提供相關的科研成果與評估。他引用比爾蓋茲的名言與大家共勉,「我們都高估了自己一年可達成的目標,但卻低估了十年所能成就的事。」廖院長強調,我們必須堅定地持續朝向碳中和目標努力邁進。

本院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研討會 氣候變遷學者宣胡博:人類需要巨幅轉型!

宣胡博強調,各國都必須更有雄心壯志。全球各地的生態系統,如格陵蘭冰原、亞馬遜森林都快到達各自不可逆轉的臨界點,若不採取更積極的挽救措施,將面臨更迅速且激烈的氣候變遷。他也提到,能源轉型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創新」即是臺灣可以發揮的部分。例如,比起鋼筋水泥建築,木造建築能減少約四分之三的碳排放量,然而,此如何能在現代社會中落實,仍須創新思維與方案。

本次會議除了基礎研究之間的交流,政策推動團隊也提出臺灣的實務經驗。行政院能源暨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亦是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的林子倫於演講中提及,我國目前減碳政策的目標與成果。例如,太陽能發電的瓦數已提高至2千瓦,突破歷史紀錄。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離岸風力及海洋能源主軸」召集人江茂雄教授則提出未來願景,如漂浮的離岸風機,可因應臺灣特殊的氣候環境,同時節省更多建造成本。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氣候與能源政策專家柯林菲博士(Daniel Ronald Klingenfeld)則再次呼籲各國關注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攝氏1.5度警戒,柯林菲表示,這個目標是考量全球各種生態系統情形後的結論。他也提到,人類除了減碳之外,也可以考量如探捕捉等新技術,並可參考德國的減碳政策,將永續發展目標的概念帶入。

研討會下半場的討論著重在臺灣面對氣候變遷、落實能源轉型的困境。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周桂田教授提到,臺灣目前仍處於利用資源產生經濟的棕色經濟模式,而德國則更加強調公民由下而上的改變力量。對此,宣胡博也提出,科學家、藝術家、宗教家等角色都可以在各自領域集結能量,讓公民的聲音出來,這是民主國家的主要動力。

宣胡博教授是PIK創辦人兼榮譽所長,長期為IPCC的重要成員。因該會出版的全球氣候變遷報告的科學證據顯示了,全球暖化對人類產生威脅的事實,該會於2007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宣胡博教授即主要作者之一,渠更長期為德國政府以及歐盟主席擔任氣候環境變化與科技諮詢顧問。

本院永續科學中心已於2015年提出深度減碳的研究議題,去(2018)年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更率團前往德國拜會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並間接促成本次宣胡博來臺參訪。宣胡博也提到,期待雙方未來能有更具體的研究合作;他也在本次行程中拜會了陳建仁副總統,倡議氣候變遷議題的重要性。

本院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研討會 氣候變遷學者宣胡博:人類需要巨幅轉型!

(永續科學中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