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研講堂」迎來2019年壓軸場! 本(9)月7日在國境之南——國立屏東大學盛大舉行。本院院長廖俊智表示,希望透過「研講堂」把平常研究室裡艱深的知識,轉化成易懂的內容帶到全國各角落,激起大眾對人文及科學研究的高度興趣與關注,讓民眾更認識中研院。

200人屏氣聆聽科普知識  「研講堂」在國境之南開講

差點成為道士的本院近代史研究所康豹特聘研究員特別熟識屏東,從1990年代就開始在東港跑田野調查、研究王爺信仰。康豹表示,臺灣社會若有糾紛時,其實不一定只靠司法系統,因為許多糾紛無法確定有理或無理,很多人此時會借助宗教力量,交給神明主持正義。「這就是神判儀式」康豹說,儀式包括立誓、告陰狀等,而且議題甚廣,包括婚姻問題、民事糾紛、刑事案件等都有人上門向神明告狀。因此康豹認為,「神判儀式雖然是一種宗教活動,但其實也在處理現世的社會問題」,透過神判儀式的討論,不僅能更理解臺灣的法律文化,也是宗教儀式研究和司法制度研究的新蹊徑。

屏東大學科普傳播系、屏東潮州高中的同學都揪團來聽。科普系鄭同學表示,以前知道中研院,但沒聽過中研院舉辦的講座。其中對康豹老師的民俗信仰演講印象特別深刻。他們也期待之後能推出更多有別於學校課程以外的演講內容。

本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王寳貫院士以「雲與雨的科學」為題開講時,先破除令在場聽眾吃驚的迷思:雨滴其實是饅頭狀,而不是像漫畫常見的水滴狀;並介紹雲的分類和成因,以及雲如何帶來雨。王寳貫在演講中分享,目前電腦雲模式可以模擬雲雨的發展,並在回應提問時指出,科技其實也能主導雲和雨的形成,他說:「主導的可能性百分之百,但後果沒人可以保證」。

現場同學好奇,可以預測雷會落在哪裡嗎?王寳貫說,大部分會發生在上升氣流比較強烈的地方,也能用人造衛星判讀,但仍然有許多變數。他笑說,最好的方式還是讓自己成為絕緣體比較安全。

在最後一場「癌症的免疫治療」中,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陶秘華研究員說,新一代的免疫治療與傳統癌症治療最大差別在於,免疫治療目的在於激活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進而區分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差異,專一且有效率的攻擊癌細胞。

不過,陶秘華也指出,免疫治療仍有一些挑戰必須克服,如價錢昂貴、或只對少數癌症病人有效、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副作用等。因此未來將以發展能篩選癌症病人的生物標記、癌症組合療法以及降低副作用的方法。

一同參與研講堂的還有立法委員鍾佳濱、屏東大學校長古源光等人。中研院指出,今年推出的「研講堂」代表的是一種「厚科普」精神,希望深入淺出地談科學知識而不犧牲知識的厚度,明年也會再前進其他縣市,持續推廣科普新知。活動尾聲,廖院長也邀請大家於10月26日至臺北南港參與一年一度的「院區開放」活動。

 

 

(圖/文: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