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問卷調查或是面訪調查常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成本,且往往只能在一個時間點,請受試者盡量去回憶調查所需要的資料,若是訪問的內容是一些恆常不變的態度或是習慣,影響或許不大,但若所要測量的是每天不太一樣的行為或是在不同的人際接觸下所產生的反應,傳統單點式的研究設計就無法應付這些問題,因為會造成很大的回憶偏差(recall bias)。例如,請問您過去一週跟哪些朋友接觸?您過去一週吃過哪些食物? 讀者這時候是否也開始絞盡腦汁的思索,但記起來的可能是今天與昨天的接觸或飲食。為了解決這類研究的限制,中央研究院社會網絡研究群(統計科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執行中研院的主題計畫,在2014年時提出「點日記」(ClickDiary)的研究平臺,透過電腦網頁、手機APP等資訊媒介,用「點」的方式填寫每日的健康日記與接觸日記(Chan et al, 2015)。本篇文章將簡單分享如何透過日記的研究設計進行動態追蹤調查,並嘗試捕捉人際間心情與流行性感冒的散佈或傳染型態,文末也分享此類調查方式所面對的挑戰。

 

接觸日記的演進

中研院社會所的傅仰止特聘研究員於2004年開始在臺灣使用紙本方式與招募受試者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接觸日記建構(傅仰止,2017),由於這種調查方式需要受試者每天用紙本填報當天所有的接觸者,對於受試者有很大的負擔。2014年開始,「點日記」開始想像是否可以使用網頁的方式,讓使用者可以逐步地建立自己的社會網絡名單,並進一步對這些接觸的對象進行一些主觀與客觀的評價,例如與接觸者的孰悉程度、接觸的目的、接觸的時間長短、接觸的前後有無收穫、接觸後的心情如何、對方有無感冒的相關症狀等。這項設計最大的突破是把以往紙本的填答方式改成電子化,節省許多填答與手寫的時間,以社會網絡的研究觀點,建構起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際網絡(ego-centric network),與社會網絡資料類型中常見的完整網絡(complete network)不同。研究團隊在點日記1.0中,使用了隨機抽取五對或以上接觸名單中的朋友,讓受試者主觀地評估朋友之間的孰悉程度。隨著時間的累積,可把接觸名單中所有的朋友關係逐步確認完成,節省以往紙本需要進行所有朋友名單關係確認的大工程,但由於受試者在填寫朋友/家人姓名時,往往是填寫暱稱或簡稱、或有錯字出現,造成在建立跨越受試者間的朋友連結時,會產生無法連結的問題。因此在2017年開始的點日記2.0計畫中,研究團隊嘗試使用受試者間彼此邀請的方式,讓系統可以捕捉到彼此之間連結關係,試圖建立一種新的資料結構,近似以自我為中心的完整網絡(ego-centric complete network)。

在點日記的研究設計中,除了如上述的方式,建構人際間的動態網絡外,另想回答一些經典且基礎的問題,例如心情與流感的感染,這兩個題目看似直覺,其實不易測量,傳統的心理學實驗可以在一個完全控制的實驗環境中,進行不同臉部表情或聲音語調上的操弄,再來看看情緒是否會相互傳遞;但在真實的人類環境中,每個人的心情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何量測心情是否會到接觸對象的影響就非常的有挑戰性。依據美國2008年一篇使用一個長期追蹤世代的研究(Fowler et al, 2008; Framingham Heart Study),即便是每三到四年一次的追蹤研究都能發現人際間心情感染的現象,而且這種感染還可以傳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身上(距離自己三個梯度的朋友),周圍的朋友中開心的朋友越多,自己將會越開心,這對於我們是很大的啟發,在這麼寬的追蹤過程都可以看到心情的傳遞影響,那「點日記」的受試者中是否也可以看到呢? 我們的研究成果中發現(Chan et al, 2018a),在距離自己一個梯度,也就是直接接觸的這類朋友,對心情的影響是最強且顯著的,若到朋友的朋友,則影響的效果會減半,但在結果中看不到對第三個梯度朋友的影響,除此之外,與朋友的孰悉程度、面對面的接觸方式、越長的接觸時間等,都是顯著影響心情是否在人際間傳播的關鍵因素,從圖1可以發現心情較好或較差的朋友有明顯的群聚現象。

 

【專欄】 點日記:捕捉人際間的散佈動態

圖1:四位點日記會員的平均心情與其接觸網絡: 其中點日記會員的結點並不在圖中,綠色代表心情較差,紅色代表心情較好,可以反映心情類似的朋友聚集再一起的現象 (圖片: https://bmjopen.bmj.com/content/8/7/e020600)

 

 

而流感的傳染,在許多的動物實驗中已經被證實,然而因為流感的傳染方式包含飛沫、空氣、接觸等傳播方式,在實際人際間的傳播方式就顯得複雜許多,而此處所提的流感,是指有類流感症狀的人,而非透過實驗室診斷確診流感的病人,透過點日記的受試者記錄自己與所接觸對象的類流感症狀,我們可觀察在人際間流感傳播的可能動態過程,在點日記的研究中 (Chan et al 2018b),於2015-2016的流感季中,共有160位受試者提供了14,317筆健康日記與124,222筆面對面的接觸日記,可以發現若受試者在過去三天有接觸到類流感病人,將會提升87%機率會發生類流感的相關症狀 (勝算比: 1.87;95%信賴區間: 1.40-2.50),個人熬夜、環境的氣溫變化大、空氣品質差也都會增加罹患類流感症狀的風險,但還是有一些健康行為可以協助降低風險的,例如較長時間的運動、多吃水果、豆類與奶製品皆顯著的降低罹患類流感的風險,此類資料也可以用來偵測社區中的類流感流行,圖2中使用點日記這160名受試者的通報資料與疾病管制署的門診就醫率資料相比,發現整體的趨勢相當一致,也是潛在疾病監測上利用鄉民資料進行監測的一個實例。

【專欄】 點日記:捕捉人際間的散佈動態

圖2:點日記(黑色實現)的類流感通報率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類流感門診就診率(藍色虛線)的時間趨勢圖比較 (圖來源: Chan et al 2018b)

 

透過以上的分享,讀者可了解這些每天都在變化的外在暴露、行為、與人際網絡,若只靠單點的測量,很難反映實際的變化量,因此類似點日記這一類以網路追蹤調查的研究方式,可以提供研究人員動態追蹤與即時回饋,但這類調查方式仍有其需留意的挑戰與限制,由於需要長期追蹤或是密集填寫,在題目的題數上須考量受試者可以負擔的程度,可用核心必答與滾動填答的方式並進,讓受試者較不會感覺單調與增加其負擔,其次是誘因與回饋的設計,傳統的問卷調查為單次完成後即能獲得各類型的報酬,例如商品禮卷或小禮物,而點日記的方式,則為填寫一段期間後,符合規定質量,才能給予定額報酬,另外若調查時間需持續多個月,建議需要搭配抽獎獎勵,用以激勵認真的受試者,由於網路調查大多沒有代表性,且女性與年輕族群有較高的參與率,這部分也急待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來進行補強與調整。

 


參考書目

  • 傅仰止,由「接觸」分析社會網絡,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636期,2017。
  • Ta-Chien Chan, Tso-Jung Yen, Yang-chih Fu, Jing-Shiang Hwang*, 2015, “ClickDiary: Online Tracking of Health Behaviors and Mood”,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17(6):e147.
  • Ta-Chien Chan, Tso-Jung Yen, Tsuey-Hwa Hu, Yang-chih Fu*, Jing-Shiang Hwang*, 2018a, “Detecting concurrent mood in daily contact networks: an online participatory cohort study with a diary approach”, BMJ OPEN, 8(e020600), 1-13.
  • Ta-Chien Chan, Tsuey-Hwa Hu, Jing-Shiang Hwang*, 2018b, “Estimating the Risk of Influenza-Like Illness Transmission Through Social Contacts: A Web-Based Participatory Cohort Study”, JMIR Public Health and Surveillance, 4(2):e40, 1-11.
  • Fowler James H, Christakis Nicholas A. Dynamic spread of happiness in a large social network: longitudinal analysis over 20 year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BMJ 2008; 337 :a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