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研究 提著一只行囊,浪跡天涯,尋找隱沒在時間巨河裡的歷史本文。 這份工作聽來令喜好自由的年輕人心生嚮往。早在 1982 年開始,專研藝術史的顏娟英便揹著背包,前往陝西、河南、新疆、巴基斯坦各地苦行,尋找被歲月保留下來的石窟與造像碑。本文專訪顏娟英,聊聊為何要這麼辛苦?

乍看像旅人的顏娟英,真實身分是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研究員。眼前是巴基斯坦的 Taxila 法王塔遺址,曾是古代學習佛教的中心。 攝影│凃寬裕
一般認為佛教徒才會研究佛教藝術,請問您…?
對於篤信佛教的朝代,例如北朝、唐代,佛教藝術可以了解那個朝代的文化精髓。
不過,臺灣缺少公家或私人單位收藏,日本和美國的博物館雖然有佛教藝術的館藏,但主要是石雕像、木雕像,它們本來是石窟裡的一塊、或是佛寺裡的一部分,放在博物館裡已失去原本的空間和時代背景。
我的藝術史訓練過程,被要求到現場去實地認識、進行田野調查,才能了解佛教藝術的信仰背景。因此 1982 年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就揹著背包,自己跑到中國半年,到處尋找石窟裡的佛教藝術、還有造像碑等等,一直持續研究到現在。
為什麼研究佛教藝術,要到石窟去?
佛教都城的另一種命運,是像日本的奈良和京都。奈良和京都也有很多佛寺,也經歷過戰爭受損,然而不管重建要花多少時間金錢,透過貴族或民眾的力量會再將它重建起來,把歷史記憶和文化藝術重新發揚光大。例如東大寺的奈良大佛,從八世紀中到現在,依然是亞洲最大的佛像。
與奈良和京都相比,洛陽的佛寺失去就沒有了。因此,如果現在想了解唐代以前的佛教藝術,只能到石窟裡去找,例如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甘肅的敦煌莫高窟、山西的雲岡石窟,還能看到 5 世紀時期以來的佛教藝術。
為什麼是石窟?這是從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傳來的習慣,原本是僧人為了躲雨。
印度夏天的雨季很長,早期印度托缽遊化的佛教僧人需要找地方躲雨,而且一躲就是好幾個禮拜。僧人不太有錢,只能找天然的山洞、石窟安居修行,又稱作「夏安居」、「雨安居」。在石窟裡得住一段時間,僧人就造佛像、佛塔來禮拜,或是造禪修的小房,在石窟裡發展出佛教藝術,然後這習慣隨著佛教傳播而進入中亞和中國。

北魏時期(約 480 年代),山西雲岡石窟 11 窟,西壁上層南側坐佛龕。主尊是說法的佛陀,下方基座有小小的佛陀涅槃圖像。 資料來源│顏娟英,〈生與死──北朝涅槃圖像的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9 (2015.9):1-48。
在石窟田野調查,曾遇過哪些狀況?
沿路要靠很多貴人幫忙,雖然有艱難的時候,但是遇到貴人會有意外的收穫。
最近十幾二十年來成為研究員後,我會先跟當地的學者聯繫,事先聯繫好,對方會比較願意帶你去找石窟,或是當地會願意開放石窟給你看。我每年都會去探訪石窟,但畢竟研究對象在中國,不是隨時想去就可以去,而且去的時間也有限。
若要和當地學者相比,我們的優勢是可以多跑許多地方,甚至遠到南亞、東南亞、日本、韓國,用大範圍的視野來理解石窟藝術隨著地域和時間的變化。例如我的研究〈生與死──北朝涅槃圖像的發展〉,整理了敦煌石窟、響堂山石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國外博物館藏等地的涅槃圖像,找出這些涅槃圖像背後的信仰背景,與圖像隨著朝代更迭的變化。
其中可看出,北魏早期佛教藝術的主題多為吉祥的佛誕,因為那時候受到儒教影響,迴避不容易理解的死亡。但到了北魏晚期,宮廷政變一直發生,當時的人面對生命無常,造佛像也就傾向選擇思惟像、涅槃圖像,來呼應對現世不安的心境。
要看更完整的精采文章,請至研之有物官網:
http:/research.sinica.edu.tw/grotto-art-archaeology-yen-chuan-ying-interview/
(趕快點進來喔!還有更多精采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