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08)年為五四運動100周年,本院自5月2日至4日舉辦「五四運動10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近百名學者討論五四運動的關鍵轉變與未來展望。本院院長廖俊智開幕致詞時表示,中研院的創立繼承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追求的科學、自由、民主、創造等價值,發揚學術自由獨立的精神。他說:「即使遇到高度政治意涵的科學問題,仍應秉持專業學術、自由開放的精神,不應讓任何政治意識形態限制學術研究。」

開幕式主題演講特邀本院陳永發院士以「毛澤東如何綁架五四歷史」為題,揭開為期三天的研討會序幕。陳永發認為,毛澤東把廣義的五四運動納入新民主主義,影響五四歷史的馬克思主義化。他也提及,毛澤東的反對自由主義運動根本不涉及五四運動流行的歐美自由主義內容,但〈反對自由主義〉一文出現後,在毛澤東掌權的中國,自由主義便成為思想鬥爭中人人力求擺脫的錯誤思想根源。

本院黃進興副院長表示,五四的意義在於普世價值,同時也是一場道德革命。他認為,以前五四都著重討論德先生、賽先生或愛國精神,但後來也關注到此所扮演的「啟蒙」的性質,影響許多人對愛情和婚姻的觀念,從家族制度的變化,延伸到道德革命的層次,改變了對感情的看法,例如媒妁之言逐漸減少。

從賽先生、新文學到愛情觀  近百名學者論五四運動百年

如本院胡適紀念館現正展出特展「終身大事:胡適及其友人的婚姻人生」,即敘述胡適及其友人傅斯年、徐志摩、魯迅等在自由、民主、科學、個人主義、女子解放的新思潮下,如何面對自己的婚姻大事、如何衝撞傳統家庭價值及重塑再造中國文化習俗的故事。

三天會議主題廣博深入。本院近史所黃克武特聘研究員回顧並展望五四研究,他表示,五四議題幾乎與政治意識形態掛鉤,不過其實也有從文化層面探討的一面--從紀念政治的動機轉移到學術研究。其學術研究脈絡可從五四運動的意識形態化的反省揭示背後的政治動機談起,進而討論傳統與反傳統的議題、晚清與五四的關聯、地方日記史料與五四運動的傳播,到現今分歧而多元的五四。

黃克武認為,晚清開始,中國思想界的論戰與兩條啟蒙路線有關:一為「調適性啟蒙」主張漸進革新、維護傳統,另一為「轉化性啟蒙」主張徹底改變、力主西化。他認為,啟蒙的效應是在激辯中所做的批判性思考與文化取捨。

以文學為題,本院王德威院士從魯迅文論的二個概念「懸想」與「神思」探索五四的文學意涵與其革命性意義。文哲所彭小妍研究員則提出「五四的反啟蒙」,她表示,主流研究向來認為五四運動是啟蒙理性運動,但「唯情論者」批判科學理性主義,認為理性與感性不能偏廢,而情感的啟蒙才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根本。

以政治為軸,本院近史所陳儀深副研究員「從五四精神看中共政權的失敗」一文檢討1949年後中共統治發展歷程中,現代化的機會如何消失。本院近史所呂芳上兼任研究員從學運角度討論五四後的學運發展趨勢。他指出,五四之後,學運與啟蒙互補,卻又雙雙變質。學生將民族主義、民族復興內化為本質,但同時也被政治勢力牽引、利用或被利用,因此也導致後來「校園不政治、學術要獨立」的口號反覆出現。

此次研討會共有16場會議、逾60篇論文發表,主題包括賽先生的演化、當代中國的政治變遷、文化運動與政治運動、宗教團體對五四運動的回應、五四與東亞、五四與中國現代學術典範的創造、古典/現代文學與五四運動等題材。另有3場圓桌論壇談論百年來中國家庭變遷、反思五四、五四研究的新議題、意義與展望等。

從賽先生、新文學到愛情觀  近百名學者論五四運動百年

(近史所、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