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影響親子互動

不論老後是否靠自己,爸媽總期待孩子離家有了一片天,仍會時不時回家探望陪伴。
中研院家庭動態調查費時 20 年,追蹤台灣家庭的互動模式,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陶宏麟從中發現單身女兒最常探視父母。研究成果挑戰了西方經典示範論觀點,反映性別差異影響家庭互動,也預示臺灣未來可能將由大齡女子承擔較重的養老壓力。

要不要再拚個兒子?

雖然重男輕女的傳統已慢慢改變,生活中依然時不時耳聞「要再拚個男生嗎?」,尤其是嫁給獨子的女性,總有那麼一絲半點肚皮得爭氣的壓力,藝人小 S 的新聞便常圍繞著「拚兒子」的話題。

生兒子究竟為什麼重要?關鍵原因之一:傳統觀念「養兒防老」,兒子被視為老後依靠的主心骨。但真的是如此?中研院家庭動態調查 (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 PSFD) 資料顯示,成年離家的子女中,單身女兒最常探視父母。

離家後的成年子女,誰最常探視父母?中研院家庭動態調查顯示:單身女兒最常回家。示意圖來源│iStock

離家後的成年子女,誰最常探視父母?中研院家庭動態調查顯示:單身女兒最常回家。 示意圖來源│iStock

 

從 1999 年開始,家庭動態調查長期面訪追蹤,至今歷時 20 年,累積超過 7000 人的家庭互動資料,成為台灣本土規模最大的追蹤數據。

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陶宏麟運用 PSFD 和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調查」數據,分析成年子女與父母的互動情形,發表研究成果「為什麼女性比男性和父母互動更頻繁?」。這篇論文正面挑戰了西方經濟學的「示範效果」理論,登上國際知名期刊《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還獲得編輯好文大推。

談起研究動機,陶宏麟直率地說:「示範效果把子女和父母的互動,描述成完全的功利式計算,這讓我蠻不以為然。」

 

家庭動態調查從 1999 年啟動至今,動態的意思是「持續追蹤同一批人」。一般的橫斷面研究只能了解特定時間的對象狀況,追蹤調查能了解同一個對象長時間的變化,控制個體差別。但原本的受訪者可能中途搬家、失聯、拒訪,因此調查難度高、成本吃重。PSFD 如同在種樹,讓後續研究者有長期的資料能進行分析。圖說設計│黃曉君、林洵安 資料來源│家庭動態調查資料庫素材來源│iStock

家庭動態調查從 1999 年啟動至今,動態的意思是「持續追蹤同一批人」。一般的橫斷面研究只能了解特定時間的對象狀況,追蹤調查能了解同一個對象長時間的變化,控制個體差別。但原本的受訪者可能中途搬家、失聯、拒訪,因此調查難度高、成本吃重。PSFD 如同在種樹,讓後續研究者有長期的資料能進行分析。 圖說設計│黃曉君、林洵安 資料來源│家庭動態調查資料庫 素材來源│iStock

 

示範效果論:父慈子孝只是家庭宮心計?

當你成年離家,有了獨立經濟能力,為什麼還會跟父母互動來往?

對台灣及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來說,這個問題顯得匪夷所思。兒女長大成家,帶小孩探望阿公、阿嬤,享受三代天倫之樂,不是天經地義嗎?西方學者並不這麼認為。對於成年子女與父母互動,他們一直想找出解釋的好理由。

美國學者 Cox 和 Stark 提出「示範效果」論。你對父母好、常探視,是因為想示範給小孩看,希望孩子以後也這麼對你。可以說,孝順其實是一種「長遠投資」。他們如何證明這個說法呢?證據是:美國父母更常贊助兒子買房屋。

Stark 認為,房產對婚姻生活大加分。以美國情況來看,女性離婚後通常會撫養小孩、擁有監護權,男性就難說了。換句話說,女兒婚姻美不美滿,都會因為要示範給下一代而照顧父母。可是若兒子離婚、和小孩分開,便喪失動機去維繫和父母的關係。因此,父母更積極為兒子購置房產,希望他的婚姻長長久久。

法國學者 Mitrut 和 Wolf 繼續接棒,證據是「女兒比兒子更親近父母,尤其是育有女孩的女兒」。因為女性的平均壽命較長,對老年生活有強烈危機感,所以會常帶小孩探望爸媽,默默暗示孩子:長大也要「孝順」我。一般人恐怕沒想到,爸媽贊助買房、兒女帶孫探望,背後還能繞出這麼一齣家庭宮心計!

 

 

要看更完整的精采文章,請至研之有物官網:

http:/research.sinica.edu.tw/parent-adult-child-psfd-tao-hong-lin/

(趕快點進來喔!還有更多精采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