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和基督教大有關係?本院民族研究所博物館推出全新特展「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展出20世紀以來最早的客家研究文獻及客語聖經等象徵客家與基督文化頻繁交流的少見文物。

有基督元素的客家文化 本院民族所博物館特展開展

特展開幕式於3月27日上午10時熱鬧舉行。由客家聖樂團揭開序幕,陳建中牧師帶領一群熱愛客家教會與詩歌的基督徒,以客語演唱六首詩歌。之後由策展人本院民族所黃宣衛研究員親自導覽,下午則由基督教香港崇真會前副會長曾福全先生進行特展專題演講:「巴色差會的華南客家地區宣教」。

「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以「東方客家」和「西方傳教士」交會所迸出的火花為主軸,呈現從歐美的差會 、太平天國、瑞士的巴色差會,乃至客家基督徒如何從大陸華南的東江流域散布到香港、沙巴等地。此外,從展品中也可見西方傳教士引入現代醫療、學校教育、社會福利等組織影響客家社會的現代化發展。例如加拿大與英國長老教會的馬偕和李庥傳播福音也影響臺灣的客家社群。

展品包括許多經典的客語聖經、巴色差會舊照片,和具有東方特色的宣教文宣品等精彩文物。其中,最特別的是清光緒26年(西元1900年)庚子事變後,清廷要求各地方禮遇、保護來華外國官民(包括傳教士、商人)的公告「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兩廣總督等奉上諭依照條約保護各國人民曉諭」(圖一)。呈現近代基督教重新傳入中國的時代背景。

此次也展出最早的客家研究文獻。當時瑞士巴色差會除了帶來學校教育與西方現代醫療之外,為方便傳教,也勤學客家話,編纂《英客大字典》(1905年出版,圖二),同時將民間流傳的小故事編成《客話讀本》(1920-1930年出版,圖三),成為傳教士將客家語言文字化及學習客語的最好證據。

早期臺灣客家教會的基督教傳播跟中國華南大同小異,不過日治時期以後,兩岸發展大不同。尤其是1987年臺灣解嚴後,自由開放的氛圍讓臺灣基督徒創造力爆發,在福音與文化的對話中,開創了非常不同的樣貌,使得臺灣客家教會、客家運動與全球教會網絡產生密切關連。

1985年發行的《客語聖歌集》(附卡帶四卷)(圖四)即表現一群客家基督徒以客語演唱聖詩,復振客家教會的同時也推廣優質客家聖樂。同時透過全球教會網絡,把福音傳回西方。此文化復振更早於1988年的「還我母語大遊行」客家運動。這和早期傳教士出版《客話舊約聖經》(1920)(圖五),方便客家人以母語閱讀聖經,讓其他族群能學習客語,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次特展也可看出「客家人」概念成形的另一面向,西方傳教士將「客家•Hakka」連結,強調客家是優秀漢族的一支,與客家知識份子一同建立起客家作為「族群團體」的知識基礎。
民族所博物館表示,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不但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更增添了臺灣文化的西方元素。希望透過文物的故事,和社會大眾一起重新認識客家文化豐厚的底蘊和開放性。

此特展與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合作策展,為了蒐集這些難得的文物,黃宣衛與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中央大學張翰璧教授合作,特別花了兩年的時間,密集走訪廣東、廣西、香港、馬來西亞沙巴與台灣各地,進行田野考察、蒐集文物。展期自2019年3月27日至2020年5月31日。

展覽訊息

主辦單位:本院民族學研究所

合辦單位: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策展人:黃宣衛(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特別顧問: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張翰璧(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

展覽期間:2019年3月27日至2020年5月31日

開館時間:每週三、六、日上午9:30至16:30,遇國定假日或連續假期休館

導覽預約及參觀聯絡:莊博揚,(02)2652-3382,yang890@gate.sinica.edu.tw

展覽地點:本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博物館網址:https://www.ioe.sinica.edu.tw/museum

(民族所)

有基督元素的客家文化 本院民族所博物館特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