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物》的身世

每回看到高深的研究成果新聞稿,除了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也在思索:如何和社會大眾分享這些研究與知識珍寶?而且要以網路世代看得懂的方式!從這個初衷出發,歷經重重難關,誕生了《研之有物》。

本文由中研院秘書處公關科的黃詩雯科長執筆,分享一路走來的催生歷程。 攝影│張語辰

本文由中研院秘書處公關科的黃詩雯科長執筆,分享一路走來的催生歷程。 攝影│張語辰

公部門自製科普網站…這公文怎麼寫?

中研院的服務電話經常響起,話筒另一頭的民眾洽詢著這些問題:「有人說你們院內有輻射外洩,可以幫忙查一下嗎?」、「我想請教貴單位的節能標章、跟照明效率的問題…」。其實,這兩題分別要找的單位應是「中科院」和「工研院」。

著力於「基礎研究」的中研院,與你我的日常生活直接關聯甚少;研究團隊對於知識的鑽研探究,也距離尋常百姓太過遙遠。對大多數人而言,與其詳讀繁複的數學方程式、幹細胞的分子機制,不如追最新的《大叔之愛》日劇、美國影集《The Big Bang Theory》的爆笑劇情來得療癒。

然而,對於世界的好奇,藏在那雙晶亮的黑色眼珠之中,是人們的本能。

不如運用好奇心,將中研院團隊一生鑽研的學問,用人話和大家分享?

這個想法一出,震驚了許多中研院的長官與同仁:「從來沒有人簽過這樣的公文… 」、「要是網友來踢館怎麼辦?」、「科普網站的文字誰把關負責?」

如果有仙女來送公文,在公部門執行專案會不會更順利呢? 圖片來源│iStock

如果有仙女來送公文,在公部門執行專案會不會更順利呢? 圖片來源│iStock

 

從長官和同仁的反應可看出,中研院這間蓄積 90 年瑰寶的學術殿堂,長久以來選擇一條中規中矩的埋首前行之路,不外顯、不張揚。

但在資訊繁雜、真假難辨的數位世代中,若持續選擇低調沉默,就無法透過互相理解,建立彼此的信任。眼見自製媒體、臉書直播、網路行銷、影音懶人包等等,逐漸成為人們瞭解一個政府機構、瞭解其營運理念的方式,起心動念,加上中研院長官的支持、立法院的鞭策,秘書處決定跨出改變的第一步。

 

內部團隊營運,溝通更快速

儘管腦海中,對於「中研院科普化」有各種想像如萬馬奔騰,但在公部門實際執行時,卻面臨著重重難關:公文程序、向上管理、對內溝通等等。尤其是學者們的觀點與喜好,與大眾的興趣取向之間,存在著看似可以跨過去、又不容易跨越的鴻溝。

要打造一個科普品牌,對於中研院這間 90 年老店而言,是全新的嘗試。逐步摸索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就像戴愛玲所唱,只要找到「對的人」,事情往往就成功了一半。

因緣際會下,數位經驗豐富的陳昇瑋研究員看出秘書處同仁的滿腔熱血…….以及為難,拔刀相助、擔綱主責,並從廣告及設計業界招募成員:編輯林婷嫻和美編張語辰,打造《研之有物》團隊;而秘書處則想辦法幫各種疑難雜症找到出路,並挹注所需的行政資源。

《研之有物》團隊分工概況。 圖說設計│張語辰

《研之有物》團隊分工概況。 圖說設計│張語辰

公部門網站經常會找外包廠商承接,然而「外包」經常伴隨許多「溝通」的問題。有鑒於此,《研之有物》決定由團隊成員自行營運,包含網站架構、視覺設計、議題規劃、圖文產製、約訪流程、社群經營等等,而最初的主視覺、WordPress 模板客製化、前後端程式與資料庫,則與專業的外包人員及中研院資訊服務處合作。

採取敏捷式開發的合作模式,內部可以快速討論、嘗試、再修改優化。

儘管團隊合作的節奏很快,但《研之有物》圖文產製不採取短打、衝刺瀏覽量的策略,而是重視文章本身的品質。一方面是人力資源有限,一方面是公部門不必肩負廣告利潤的業績壓力,於是選擇保留充裕的圖文產製、校稿時間,每週約產出 1-2 篇文章,確保每篇內容皆能言之有物且屬實。

除了內部編輯自行採訪寫文,更有賴來自傳播業、科普界、在學生等客作編輯的鼎力協助,融入各自的專業觀點於《研之有物》的文章中。透過不同編輯的雙眼,帶領讀者看見不同面向的中研院。

 

要看更完整的精采文章,請至研之有物官網:

http:/research.sinica.edu.tw/brand-communication-experience-academia-sinica/

(趕快點進來喔!精采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