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是個在國立大學任教的助理教授,年輕、有衝勁,也有滿腔想將所學全數貢獻於社會的熱情。對小胡而言,能在夢想中的學術殿堂工作雖然令人感到興奮,不過,和許多年輕的學者一樣,他同時也面臨著研究經費爭取以及升等的巨大壓力。
某個秋日的周末下午,小胡到研究室埋首趕工,撰寫他最新研究成果的學術論文,準備投稿。趁著思緒的空檔,小胡順手點開outlook收信,在他的電子郵件信箱,正躺著一封標題為「Call for Papers」的郵件,是由一個看起來頗專業的學術性出版商寫來的,內容大致上是為某個他們旗下的學術期刊進行邀稿;這個學術期刊以Open Access的出版型態,有快速審閱快速發表的特點,保證只要短短三週,文章就可以通過審核,然後刊出;出版商強調他們的期刊已被世界多所知名圖書館及資料庫收錄,並且有多位具學術聲望的專業編輯進行審稿。小胡點擊郵件中附帶的連結,看到的是製作專業的網站,看起來這個期刊一年內刊登了不少文章,出版社提供的期刊impact factor看起來也還不錯。這篇文章若能在短時間內被發表,對於正在準備升等的小胡來說,可謂一場及時雨。「好,就是它了!」小胡心中默默地想著,等他這一篇論文完成,就來投稿到這個期刊吧!
晚上回到家後,小胡喜孜孜地跟太太分享這個令人雀躍的消息,小胡太太聽完他的描述後,並沒有出現小胡期望中同樣興奮的神情,反而是一臉正色,嚴肅的說:「這個聽起來很像是所謂的『predatory publishing』喔!我建議你要投稿前,先做一些功課,了解一下這個出版商的來歷比較好。」
什麼是predatory publishing(掠奪性出版)呢?
在說明掠奪式出版(predatory publishing)之前必須先提到開放取用(open access)。開放取用的精神是崇高的,它希望所有人,只要有電腦跟網路,都可以自由、免費的取得知識。以期刊為例,相較於由讀者付費來取得刊物內容的一般期刊,開放取用的其中一種方式[1]是由作者支付刊登費用,讀者可以免費在網路上取得文章,此方式無疑可以讓知識更廣為傳播。可惜的是,掠奪性出版商利用這個特點,以電子郵件吸引作者投稿,在接受手稿時向作者索取刊登文章的費用,宣稱他們提供同儕審查、編輯、校稿等服務,但實際上卻沒有。他們用欺騙[2]和不透明的方式讓作者誤會他們是正當的出版社。然而,他們對學術毫無興趣,只想以此牟利,作者的研究心血卻因此被刊登在劣質的期刊上。
投稿到掠奪性期刊會有什麼問題
- 一旦投到掠奪性期刊想要拿回自己的文章,常要付一筆頗為昂貴的費用,作者常無法負擔,一篇文章就這樣被卡住,失去投到優良期刊的機會
- 對學術成就毫無幫助,甚至可能會有負面影響,並且浪費機會
- 手稿可能可以被拿回,但是出版社沒有將該篇文章下架,後繼的研究在這篇缺乏同儕審查、可能存在錯誤的研究上堆疊,對往後的研究可能有不良影響,造成學術資源的浪費
如何評估一個期刊?
- 透明–出版社是否提供詳盡、可證實的聯絡資訊。當出版社只能透過電子郵件聯絡、不透露其確切所在地時,就該有所警覺
- 編輯群–期刊是否提供主編與編輯群的名單、有無正確列出他們的服務單位。其中是否包含該領域的知名專家?如果可以,聯絡其中的成員詢問他們對該期刊或出版社的評價
- 費用–是否清楚說明作者需要支付的費用?出版過程中若被要求其他費用,就要提高警覺
- 版權–在開放取用出版中,作者保有著作權,使用者取用時採用創用CC授權(http://www.creativecommons.org.tw/explore)或其他相似授權。若出版社聲稱他們以開放取用作為運作模式,確認出版社是否使用這些法規
- 文章品質–閱讀該期刊過去發表的文章,評估它們的品質。必要時,連絡其中作者詢問其與該出版社合作的經驗
- 同儕審查–期刊是否清楚交代同儕審查的程序、提供的時程是否務實。如果可以,查證出版社所稱的impact factor是否屬實
- 相關組織的會員–期刊若聲稱其為開放取用期刊,檢查他是否為以下組織的會員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 (OASPA) (https://oaspa.org/)或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 (https://doaj.org/)
- 相信自己的直覺–如果感覺有問題,請花點時間查證
請注意:不同的出版社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做法,但是小心為上策。
掠奪性會議(predatory conferences)
除了掠奪性期刊,另一種以學術形式來營利的手法為掠奪性會議。掠奪性會議的對象通常是年輕學者,以阿諛奉承的電子郵件邀請學者擔任會議引言人或主講人,然而這些公司只想賺錢,絲毫不在意學術交流,他們可能把全然不同領域的人聚在一個會議。因此,與會人士可能花了大筆的錢遠道而來,卻沒有得到任何寶貴的經驗。
延伸閱讀:
- Beall’s list
- Who’s afraid of peer review
- Open access: All human knowledge is there-so why can’t everybody access it?
- Predatory conferences–A case of academic cannibalism
- 交通大學Q1優良期刊列表
- VIDEO: Jeffrey Beall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How publishers dupe autho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wgj5lc0dE
References:
- Beall, J. (2014). [Editage Insights]. (2014 June 9). Jeffrey Beall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How publishers dupe authors [Video fil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wgj5lc0dE
- Butler, D. (2013). “The dark side of publishing”. Nature, 495, 433-435.
- Grant, A. (2018). “The proliferation of questionable conferences”, PHYSICS TODAY. Retrieved October 1, 2018 from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6.2.20180718a/full/
- Office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datory Publisher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Retrieved October 1, 2018 from
- https://osc.cam.ac.uk/about-scholarly-communication/author-tools/considerations-when-choosing-journal/predatory-publishers
- Springer Nature. “What is open access”, Springer Nature. Retrieved October 1, 2018
- Lego images are created by PPRI, Academia Sinica. All other images were downloaded from Pixabay relea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CC0.
如有任何意見或想了解其他關於研究誠信的主題,歡迎與我們聯繫!Email: asppri@gate.sinica.edu.tw
研究誠信提升計畫
張典顯總監 chang108@gate.sinica.edu.tw
李尚凡副總監 leesf@phys.sinica.edu.tw
蔡明璋副總監 mtsai304@gate.sinica.edu.tw
[1] 開放取用有兩種:Gold OA和Green OA (Springer)
[2] 除了沒有提供宣稱的服務之外,掠奪性期刊有時會使用與國際知名期刊極為相似的名字,只有一、兩個字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