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 T. S. Eliot

民國107年4月的最後一天,是李有成特聘研究員在歐美研究所任滿四十一年的日子,所方特別安排一場退休演講會。在中央研究院服務了一輩子的李有成,退休後將改聘為兼任研究員,接下來要把珍貴的時間留給他最喜歡的寫作,不管是在學術或在文學創作上都將會給人新的期待。

李有成老師 「我在中央研究院四十年」演講

時間:107年4月30日 下午2:30-4:30

地點:歐美研究所一樓演講廳

李有成老師 「我在中央研究院四十年」演講精華

離別也是美好的開始

演講會從播映李有成四十年來的舊相片集開始,一幀幀照片閃過,現場時有笑聲,也見淚水。「真的是要掉眼淚了。」李有成邊看螢幕邊長嘆著韶光易逝,年華已老。身為碩士與博士班十年的同窗,又一起在中研院歐美所當了三十幾年同事的單德興特聘研究員,以一貫和緩的語調說:「印象中,好像不久前我才剛陪李先生上場,他是新郎,我是伴郎。很快的,他已經滿頭白髮,而我也留長了白鬍子。」

四十年的奇幻旅程

1970年,李有成在家人的支持下,行囊裡帶着美國黑人作家鮑爾溫(James Baldwin)的著作《下回是火》(The Fire Next Time),從馬來西亞飛來臺灣讀書,一路讀完研究所,一待便是近半個世紀。1977年的夏末初秋,李有成在朱炎教授的推薦下,來到王世杰故院長一手催生的美國文化研究所當約聘僱助理,也開啟日後四十年的奇幻旅程。那時王前院長每週都會定時到美國文化研究所來閱讀書報,他曾先後兩次約見李有成,關心他的學業與工作。

對於一路對他提攜的朱炎教授,李有成眼眶泛紅地充滿感激之情。「朱老師改變了我的命運。臺灣最可貴之處,在於即使你一無所有,只要肯努力就有很多機會;你不必特別追求,自然也有人會幫助你,讓你有機會發揮所長。」李有成特別珍惜當助理的時光,他說那時候所裏只有一男一女兩位助理,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所以接受了很好的訓練。例如辦演講,他得寄發兩三百張的邀請函,還得手寫海報,再請工友騎着機車載他去臺北各大學張貼。那是沒有網路、沒有電郵的年代。李有成表示,那幾年也剛好是中美關係風雨飄搖的時刻,朱炎教授希望藉舉辦「中美理想比較國際研討會」引起社會的關注;由於沒有預算,朱教授夫人還因此賣掉自家的房子籌措經費。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恐怕也是空前絕後的事。研討會還邀請當時的嚴家淦總統來致詞,所裡準備了中文講稿,然後由李有成翻譯成英文,用打字機打出來,再由所方派人親送總統府。歷經諸多磨練和訓練,見識各種大小場面,再勞累的活,李有成都做過。因此,後來面對的許多事情好像也就沒有那麼困難了。

在學術研究方面,這些年來李有成也完成了一系列完整而有份量的著作,包括學術專書與評論文集,還因此三次獲得科技部的傑出研究獎,二○○八年並膺選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傑出校友。在學術著作之外,他還出版了多本詩集和散文集。寫作無疑是他最大的樂趣。李有成表示,早些年比較注重美國與英國學術界的研究,反而忽略了離自身較近的日本、韓國、香港及中國大陸等地的研究,他後來嘗試連繫亞太地區的同行學者,連結成無形的研究團隊,討論彼此感到興趣的議題。經過所內外許多同行的努力,三十年累積下來,臺灣在英美文學研究的國際學術分工上逐漸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以國際的亞裔美國文學研究而論,就不能不提臺灣,特別是歐美研究所。「如果說我這些年來做了一些什麼事,這種聯絡與推動學術的事也許可以一提。」李有成謙虛地說。

李有成對臺灣的深刻情感和期盼在言行中表露無遺,即使他做的多半是英美文學研究,但有很多著作其實是想藉由英美的經驗來討論臺灣面對的問題的。「這是我關注和研究臺灣的一種迂迴方式——藉他山之石,思考如何面對與處理臺灣的問題。例如族群、外勞、移工及階級等問題一直是我很重要的關懷。雖然用別人的例子,但我不能不想到我們的立足點是在臺灣,這就是我關懷臺灣的方式。」近年來,李有成的關懷更擴大到亞太地區的議題上。身為一位學者,他覺得相當幸福的是,他有機會到世界各地參加會議或從事研究,見識到各種人事物,並且與不同國家的學者交換意見,他一生中更結識了許多好朋友。

辛勞卻豐收的十年行政經歷

鏡頭回到1999年,李遠哲前院長輕描淡寫地對李有成說:「沒什麼事情,你只要來半天就好了。」李有成原本想,只有半天的話還有時間做點研究,就這麼意外地接下中研院秘書組主任一職。結果想不到李前院長的半天是十二個小時,「沒有什麼事其實是有很多事!」李有成苦笑地細數幕僚單位的各項業務,從籌辦院士會議,召開院務會議和行政主管會報,到面對立法院與各式媒體等,不一而足。他回想起第一次要辦院士會議時非常頭痛,因為從提名院士開始到會議結束,程序相當複雜,同時不能出錯,一直到院士會議結束了,他才知道鬆一口氣是怎麼一回事。那幾年李前院長在許多場合提供他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雖然業務細瑣繁雜,還是有不少令人興奮的成就的。最讓李有成印象深刻的是院士選舉電子計票和公文電子化二項工作。這兩項改革都由秘書組主導,因此他得花不少時間協調參與規劃的資訊所和計算中心這二個單位,要求相關同仁一而再,再而三地參加測試這兩項電子化工程,最後都完滿達成任務。他回憶初接任秘書組主任時,院方正在設計院徽。等院徽定案後,他就找人重新設計中央研究院的信紙和各式信封,這些信紙和信封的設計目前還在使用。現在同仁使用的名片格式也是他找人設計後,向各所、處、中心及各單位推廣的,現在大家對外時也有統一格式的名片了。以前中央研究院發文並沒有固定的章戳,一般是在公文後打上院名。因為秘書組負責全院的收發文,他就規定以後發文必須用固定的章戳,也就是現在常見的「中央研究院」五個手寫字,據說那是蔡元培院長的親筆字。這些看似都是小事,但卻關係到中研院對外的門面。事無大小,只要去做,就會帶來改變。

對外部分,李有成談到最讓民眾有感的藝文活動,也是在李前院長說「南港地區好像沒有什麼文化藝術活動,也許中央研究院可以來做點事情」之下,開啟了敦親睦鄰的規劃。第一個活動就是邀請當時的省立交響樂團來表演。省交的團長兼指揮是他的朋友,因此分文不取就答應來中研院演出。此外,全國最大單日科普盛會的「院區開放」活動,也是自第二屆起,在李有成任內擴大舉辦,至今每年參加人數有數萬人,年年都有中南部的學校包車北上參加。

然而,精彩的經歷並不因卸下行政職務後中斷,經過秘書組非常繁雜的工作歷練之後,李有成後來成為李前院長的特別助理,他表示那段時間相當愉快,因為只要對李院長負責,有時候還可以做點研究。他說,其實這段時間有部分是用在協助解決同仁的問題的。「處理這類人事使我更了解人情世故,對我的成長和磨練有很大的幫助,也豐富了我部分的生命。」李有成後來回到歐美所擔任兩任六年的所長,在總辦事處的行政磨練對他處理所務幫助很大。十年的行政經驗對李有成而言非常重要,他因此對院務多了一層了解。

四十有成 退而不休

在中研院度過四十一年的黃金歲月,李有成一再感激中研院給他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他感性地道出「四感」的退休感想:「感恩!感激!感動!感傷!」李有成表示,早年辛苦從事學術行政時遭遇的困難,與所獲得的幫助和鼓勵是不成比例的。他很開心退休後會有更多的時間寫作——他已規劃了若干寫作計畫。他感激歐美所過去四十一年的支持與照顧,也謝謝家人長年的包容與陪伴。

「四十一年過去了,我從一個蹦蹦跳跳的黑髮青年,變成步履蹣跚的白髮人,歲月蒼茫,有點感傷。」在二個小時的演講會中,李有成帶領眾人經歷一場四十一年的奇幻之旅。他真誠的回憶與告白令在場的聽眾回味再三,一方面感傷他的告別,另一方面更感佩他對學術退而不休的熱愛。

 

李有成老師 「我在中央研究院四十年」演講精華

(本文經李有成老師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