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試刊號11期
本院動態
第10屆「台法文化獎」 即日起受理推薦
「第1屆藝術奧運盃」即日起受理報名
活動預告
四月份知識饗宴《氣候歷史給我們什麼啟示?》
公告資訊
94年1月主題研究先導計畫核定通過數理組1件(學術事務組)
第2屆院務會議研究人員代表當選名單(秘書組)
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執行『基因科技風險評估與溝通之科技決策體制研究—以全球在地化風險為思考點(I)』調查(人社中心)
研究成果
「世界爺公公,您返老還輕了嗎?」——「是的,雖然我已老,但我已經返老還輕了!」
同仁來函
中央研究院的共同歷史記憶在哪裡?
臘炬淚乾-悼院內一棟即將消逝的檜木建築
學術演講與座談
4月21日至30日學術演講
徵才啟事
徵才啟事
社團訊息
社團活動
 
同仁來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中央研究院的共同歷史記憶在哪裡?
 
黃蘭翔(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大約在一個月前,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邱志郁教授打電話到台史所來,提及在植物所計畫新建大樓地上有一棟歷史悠久、臺灣檜木的珍貴建築,不知有沒有歷史保存價值?台史所同仁都疑惑地不禁自問:真的嗎?經過聯繫,由邱教授帶領參觀過現場後,我深深被邱教授在言語中所流露出來的對這棟建築(植物所風乾室)之細膩記憶,與其即將面臨被拆除的不捨之情所動。我個人雖然對歷史建築感興趣,但是沒有對戰後臺灣建築資料作過有系統的整理,然就我粗淺的理解,這棟建築雖然無法被指定為台北市政府之古蹟,但是也可算是臺灣的「稀有建築」了,尤以檜木為結構的建築更為重要。

      若不用學術嚴格的分類,勉強來描述這棟植物所風乾室,它應該是屬於臺灣近代產業建築類的建物。臺灣在日治時期或是戰後經濟尚未起飛前,舊有建築尚未被大量改建成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築前,各地農會或稍具規模的倉儲建築,與這棟風乾室建築形式相同,都因通風、乾燥機能之需,在屋脊設突起長條型之氣窗。基於同樣的機能,在美濃、花蓮、台東等地種煙產業所需的「煙樓」,也有類似的作法。因為造型的獨特,令人對這類建築物有特別的遐思。

      然而這棟風乾室不是純機能性的農會倉庫、農場煙樓,也因其興建年代離日治時期不遠,所以在門窗結構之外部,使用日式住宅「雨戶」推拉木板扇的稀少作法。整體而言建築顯得結實明亮而大方親切。換言之,它雖屬產業類建築,但卻有濃濃的人性使用空間之特性。這類建築形式在二十年前的臺灣或許不能稱奇,但也因為沒人重視,到今天也大都被拆光了,本院的這棟木造建築也就變得稀有,尤其是它外露桁架木結構的美學,是今日建築少有的作法。

      經過邱教授的查證,得知植物所的風乾室可能興建在上世紀五○年代,是本院現有最古老的建築之一。雖然它無法與本院的民族所、統計所等由著名建築師簽名背書的「血統純正」的作品相提並論,但因為歷史累積的意義,它具有不是某單一著名建築師可以創造的建築品質。

      近年來本院的各種興革固然讓人稱許,但是制度更替之快,實質環境變遷之速,也讓研究同仁們產生一些些的疏離感,面對植物所風乾室的命運確實同感無力。然當院內同仁出外到國內外各地進行歷史調查研究,以追求人類所擁有的歷史實質意義的同時,除了學術出版品可以證明同仁們自我存在之外,對那人生駐留最多時間,並留下真實足印的建築環境,真的可以那麼無所謂地讓它一棟一棟的消失嗎?

圖1  風乾室測繪圖。(1)正向立面圖,(2)背向立面圖,(3)左側立面圖,(4)剖面圖之一,(5)剖面圖之二。(本院台史所計畫助理黃皎怡與台大城鄉所張苑琪實測繪製)


圖2 屋頂桁架結構。(1)中央,(2)牆邊。(黃皎怡攝影)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