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臺灣面臨不斷限縮的國際空間,只能靠經貿實力爭取國際舞台,然而臺灣的經濟情勢確實面臨極大挑戰,經濟成長率減速過快,近十年,平均成長率已降至3.82%,低於其它亞洲國家(韓國、新加坡),而名目國民所得也相對較低,薪資年成長率也驟降至只剩下1%,勞工也因此對臺灣的經濟成長完全無感。究竟應從哪些產業著手,促進臺灣經濟成長?中央研究院於5日公布第14本政策建議書,建議書中從臺灣現有產業的附加價值、國際競爭力、產業安全與就業創造、政府組織效能、人才延攬,及新興產業(生技與能源)等面向著手擬訂策略,盼能作為政府施政參考之方向。 本建議書發現臺灣現有產業中,半導體產業總產值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對我國經濟貢獻極大,然而臺灣IC設計、製造、封測多為中小企業,若企業間能結盟合作並透過政府積極推動產業政策,將帶動半導體產業攻頂。另外,臺灣的面板產業面臨新技術投資緩慢及產品差異化等發展議題,政府應建立新興垂直應用場域,以提升競爭力。至於機械產業,雖然產業鏈已趨完整,產業聚落也具規模,但產業升級及強化人才培育仍是政府目前須重視的課題。石化中上游產業由於製程技術均屬外購,研發能力較弱,因此主要仍應重視對外投資,再以維持廠商適度經濟規模為次要目的。臺灣的綠能產業近幾年成長相當有限,其中以太陽能及離岸風電最為關鍵,須尋求國際合作以縮短學習曲線以突破瓶頸,但其所面臨的環保議題,亦亟待政府解決。而臺灣的金融業,則應在確保金融穩定發展的前提下,促進產業升級轉型。 本建議書認為經濟成長最終應以創新與強化產業軟技能作為產業轉型的驅動力量,而產業要持續成長更需要人才政策、環評制度、行政效能的相輔相成,因此行政效能的提升亦不容忽視。經濟成長轉型、提振投資、帶動全民薪資成長是二十一世紀以來臺灣面臨的最大挑戰,再加上網際網路、物聯網創新正改變既有產業規則,因此需嶄新的思維與創新的做法,並有政府的強力政策扶持,才能維持產業競爭力,以期促進臺灣未來長期的經濟成長。 出席當天記者會的包括,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王平院士、蔡瑞胸院士、經濟所彭信坤特聘研究員、經濟所簡錦漢所長、秘書處吳重禮處長、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鐘俊元副主任,以及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林明仁教授等。 《臺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全文版請至本院官網「公開資訊」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