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第12期
本院動態
 學術演講與座談
區域再結構與文化再創造:一個跨學科的整合研究
學術研討會
藥品創新國際學術會議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活動預告
原住民兒童之夜藝文活動
公告資訊
本院附設西餐廳及咖啡廳特惠專案及新品訊息(總務組)
「主計處93年度人力資源調查1~12月與93年度人力運用調查」資料開放使用(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研究成果
「借水澄心,即茶演法」─
唐、宋寺院中的茶、湯、藥與儀節
學術交流
學術交流
學術演講與座談
學術演講
(5月2日至10日)
徵才啟事
徵才啟事
社團訊息
社團活動
 
研究成果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借水澄心,即茶演法」─
唐、宋寺院中的茶、湯、藥與儀節
 
劉淑芬(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過去三年裡,我參加本院林富士先生主持的「宗教與醫療」主題計畫,子計畫的項目是〈佛教與醫療〉,主要探討唐、宋時期佛教寺院中的養生內容──茶、湯藥、丸藥以及其相關禮節與宗教儀式。從禪宗的清規,或是唐宋時代日本來華僧人的著作中,都可得知這個時期寺院僧人和當時俗人一樣,經常喝茶、以及飲用隨著季節變換、調理身體的湯藥與丸藥──這三種東西都和養生有關。

      寺院是社會的一環,因此不能自外於社會,唐、宋時期寺院僧人飲茶、喫湯藥、服藥丸、藥酒,和同一時期社會上的養生風氣有密不可分的關連。此一時期養生的觀念可以追溯到《神農四經》「上藥延命、中藥養性,下藥去疾」的說法,到東晉葛洪(283-363)撰寫《抱朴子》一書時,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至唐、宋時期,更逐漸發展出「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者」、「病後能服藥,不如病前能自防」的看法。同時,也衍生出依季節調養服食之法。唐、宋社會的養生風氣很盛,皇帝帶頭注重延命養生,還將這種觀念和方法透過賜藥的形式,推廣及於大臣將帥。當時社會上從皇帝,下到平民都注重依季節攝藥養生,有所謂的的「夏藥」和「臘藥」,皇帝經常賜大臣和在外將帥這兩類藥物。由於茶也有益於健康,宋代日本來華僧人榮西(1141─1215)撰寫《喫茶養生記》,在卷首就說「茶也,養生之仙藥也,延齡之妙術也。」正因當時人們視茶是有益健康的,所以當皇帝賜藥給臣子時,經常是同時賜茶和賜藥。至於夏藥、臘藥是那些內容呢?夏藥包括大順、五苓、香薷、三倍、駐車、桂苓,臘藥則是主要是蘇合、鹿茸兩種,這些藥物或是煎湯,或是做成丸藥。總括來說,茶、湯藥、丸藥、乳藥和藥酒,是當時社會養生文化的具體實踐。

      在這裡要對「湯藥」做一點說明,從唐代開始,飲茶之風並盛於南北,同一時期,社會上也流行著養生的湯藥──它和今日台灣街頭巷尾賣的「地骨露」、「仙草茶」等藥草茶頗為相近,主要是用植物性的藥材沖泡或熬煮的飲料。在唐代的文獻中,它被稱為「藥」,和茶合稱「茶藥」;五代時期開始稱為「湯藥」,宋代則多單稱「湯」,和茶合稱「茶湯」。禪宗清規中有很多關於「茶湯」的敘述,歷來學者多將它單解為「茶」,而沒有注意到它是「茶」和養生「湯藥」的合稱。至於唐、宋世俗社會中養生湯藥究竟是什麼樣的內容呢?從各種文獻,可以知道:唐人最常飲用的是茯苓湯、赤箭湯、黃耆湯、雲母湯、人參湯、橘皮湯、甘豆湯。至於宋人所飲用的各種湯藥,甘草是其中必備的一個成份。宋代官方設立的藥局──「太平惠民局」的成藥處方本《太平惠民和濟局方》一書中,有「諸湯」一節,列了二十六種湯方:豆蔻湯、木香湯、桂花湯、破氣湯、玉真湯、薄荷湯、紫蘇湯、棗湯、二宜湯、厚朴湯、五味湯、仙朮湯、杏霜湯、生薑湯、益智湯、茴香湯。這些湯藥都有養生的作用,如其中的「厚朴湯」,在宋代是文德殿值勤的吏卒用以消除朝士疲累的湯品。文德殿是百官朝會的地方,宰相向皇帝奏事之後,就來此押班,朝中大臣們經常要在這裡久候多時,因此在這裡值勤的吏卒就就送上厚朴湯給朝士消渴解乏。除此之外,也有區域性流行的湯品,如宋代山西一帶人們喜歡長松參甘草、山藥做成的湯藥。宋代詩人黃庭堅在他的作品中,曾提及「橙麴蓮子湯」、「橘紅湯」。服用湯藥是有季節性的變化,也就是敦煌變文中所稱「四時湯藥,亦解調和」。宋代都城汴梁(今開封市)、臨安(今杭州市)的茶坊、酒店中,都依季節不同而販賣不同的湯藥。從佛教文獻的記載,寺院中所喫的湯藥,有荷葉湯、薯蕷(山藥)湯、橘皮湯等。

      由於對茶和湯藥的重視,當時上從朝廷、官府,乃至於民間,更發展出一種「先茶後湯」的待客的禮節,也就是說:客人到訪時,要先以茶來招待他;因為主客交談可能使人口乾舌燥,精神疲倦,所以當客人要告辭離去之前,還要奉上一碗止渴解乏湯藥,才算是禮數周到。同樣地,茶和湯藥也在寺院生活和儀式中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寺院中有「茶禮」,也有「湯禮」,而且茶禮「同湯禮」,合稱「茶湯禮」。世俗社會的禮節是「茶來湯去」,寺院中也是一茶一湯才足禮數。

      寺院生活的內容和禮儀有不少是取材自世俗生活,而加以修改或衍化而成的。禪宗寺院將社會上流行的茶和湯藥,配合佛教的燒香、僧人的臘次(出家的時間長短),並且借用部分朝廷的禮儀,發展出一套寺院的「茶禮」和「湯禮」,將它列入寺院重要節日──包括結夏(四月十五日)、解夏(七月十五日)、冬至、新年,以及佛誕日、佛涅槃日的儀式裡。寺院中茶會、湯會是很隆重的禮儀,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和儀式,對於什麼時候喫茶、什麼時候喫湯、在那裡喫、有那些成員一起喫、座位如何安排、儀式進行的動線、程序和禮節,都有一定的規定。在茶會、湯會開始之前,要有一些準備工作,包括禮數隆重的邀請儀式、座位的安排、和茶、湯器的擺設。首先,要以專人很恭敬地捧著叫做「茶牓」或「茶狀」、「湯牓」或「湯狀」的邀請函,親自到主客(特為人)面前去邀請,然後再將這份榜狀貼在僧堂的外面,以通知所有的僧人。在茶、湯會的禮節主要是問訊、燒香和巡堂。「問訊」是指雙手合掌,低頭敬揖,相當於俗人的拱手揖禮;巡堂是主持人沿著一定的動線巡行禮敬。整個茶會、湯會都在靜默中進行,在結束之前,客僧要對主人致謝,有一定的行禮規則,也有固定的謝詞,整套的茶、湯會「儀式化」的特性可以說非常地明顯。

      在「茶會」或「湯會」中,除了喝茶、喫湯之外,也吃藥丸,稱為「茶藥丸」。它很可能和湯藥一樣,是根據季節變換而有不同的內容。由於它是和茶一起服用的,故稱做「茶藥丸」。宋代鄭谷〈宗人惠四藥〉詩云:「宗人忽惠西山藥,四味清新香助茶。爽得心神便騎鶴,何須燒得白朱砂。」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它是和茶一起服用的。在北宋的禪寺中,茶藥丸是茶會、湯會儀式中的一環,由此可見寺院對於養生丸藥的重視。茶會的程序是:(一)先燒香。(二)請喫茶,再勸茶。(三)發給藥丸,請喫藥。(四)再請茶,再勸茶。(五)茶罷,收茶具。這種程序在為各種不同目的而舉行的寺院茶會、湯會中都是相同的。

      除了茶會、湯會中的茶藥丸之外,寺院僧人也服用其他的藥丸,僧人通常在冬季和洗浴之後,會服用「風藥丸」。風藥主要是指可以除風疾的藥,在寒冷的冬天和沐浴之後,特別容易遭到風寒,在所以在宋代僧人宗賾《禪苑清規》(成書於1103年)一書中,敘述寺院中負責沐浴事宜的「浴主」的職責,是要準備僧人在浴室中所需的物品,其中也提到了浴後所喝的茶和風藥。當時有些佛寺所制作的丸藥還很受世人歡迎,如風藥之中有一種叫做「黑神丸」,北宋都城汴京天壽院所做的風藥黑神丸遠近聞名。

      從以上寺院僧人的飲茶、喫湯藥和養生藥丸的情形,以及寺院中的「茶會」、「湯會」的內涵和禮儀看來,雖然是以佛教為主體,但其中包含著六朝以降的道家養生成份,也有儒家禮樂設教的成份。宗教是社會的一部分,寺院的生活也是社會生活一環;禪寺的茶禮和湯禮正可以反映佛教與世俗社會之間一種微妙的互動關係。

 

註:本子計畫迄今完成以下四篇論文:
一、〈「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唐、宋時期社會生活中的茶與湯藥〉,《燕京學報》新十六期(2004)。
二、〈唐、宋寺院中的茶與湯藥〉,發表於:英國劍橋大學「東亞寺院國際研討會」”Buddhist Monasticism in East Asia Conference”,Cambridge, England. 1 July- 2 July, 2004)
三、〈戒律與養生之間──唐、宋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藥酒〉,發表於「宗教與醫療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11月16-19日)。
四、〈《禪苑清規》中所見的茶禮與湯禮〉,發表於: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創立七十五周年紀念「中國宗教文獻研究國際研討會」(2004年11月18-21日)。

 
小叢林清規 無著道忠著(1653-1745)
 
 
元代雪庵「茶榜」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