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中央研究院電子週報第384期
服務區
緊急事故通報系統電話
社團活動
徵才啟事
互動區
處長信箱(助理用)
處長信箱(一般用)
本院要聞
臺灣墾丁海域珊瑚群聚由多樣生態走向單調 活珊瑚覆蓋率26年間減少六成
賀物理所李湘楠研究員及基因體研究中心洪上程研究員榮獲教育部第56屆學術獎
人事動態
學術活動
學術交流
《歐美研究》季刊第42卷第3期業已出版
《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1期業已出版
9月份知識饗宴「侍從人員眼中的蔣中正先生」
吳大猷院長講座「微生物與人類共同演化:從疾病到共生」
通訊傳播法司法實務之整理與檢討
2012年當代情境中的巫師與儀式展演研究群大師講座
學術演講(9月20日-10月4日)
公布欄
本院102年度藝文活動甄選自即日起至10月31日止受理推薦與申請
本院「102年度第1梯次獎勵國內學人短期來院訪問研究」即日起至101年10月15日止受理電腦線上申請
 
本院要聞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臺灣墾丁海域珊瑚群聚由多樣生態走向單調 活珊瑚覆蓋率26年間減少六成
 

  由本院、馬來西亞、澳洲組成的12位海洋專家研究團隊,日前以臺灣墾丁萬里桐海域的珊瑚礁為分析對象,發現過去26年間的6次劇烈颱風以及2次珊瑚白化事件之大型擾動,已經使得原本以枝狀「軸孔珊瑚」為主的珊瑚群聚,逐漸成為以山狀的「微孔珊瑚」和「藍珊瑚」為主的珊瑚群聚。同時,這些擾動使得該海域內活珊瑚的覆蓋率,在26年之間降低六成。臺灣珊瑚礁生態從原本的多樣生態組合狀態,逐漸走向單調群聚的現象,令學界憂心。論文於2012830刊登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

  這項研究共分析1985年至2012年之間,臺灣恆春半島墾丁國家公園西邊萬里桐海域的珊瑚礁群聚之變動,以及這段期間當地的生態擾動。結果證實,當地海域主要珊瑚群聚由枝狀珊瑚變成山狀珊瑚。同時,此地海域的活珊瑚覆蓋率,從1985年的47.5%驟減到201017.7%26年之間活珊瑚覆蓋率減少63%。相對地,與珊瑚形成激烈競爭生存的大型藻類則由2003年的11.3%增加到2010年的28.5%。以及,1999年到20056年間,無重大海洋干擾,活珊瑚的覆蓋率即返回到1987年的水平。這些數據顯示,大型的生態擾動事件以及人類的活動,皆深深影響珊瑚礁的生態組合。這些自然的大型生態擾動,使臺灣海域的珊瑚礁從原本的多樣生態組成,逐漸走向單調群聚,最後或許將無法永續。

  研究團隊主持人本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陳昭倫研究員表示,珊瑚礁生態系除了提供許多海洋生物重要的棲息環境,涵養著非常高的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提供相當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所用,具有相當高的經濟產值。根據2003年的估計,全球珊瑚礁每年淨收益(net benefit per year)高達新台幣1兆元(298億元美金)。全球約有5億人口(約占全人類7%)居住於珊瑚礁100公里之內,他們依賴著健康的珊瑚礁過活。因此,珊瑚礁生態系的衰退對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將是ㄧ大隱憂。

  陳昭倫研究員同時表示,在面對環境變遷的影響下,珊瑚礁長期生態研究更形重要。例如,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1996年的賀伯颱風、2008年的莫拉克颱風以及1998年全球海溫升高都是造成臺灣珊瑚礁生態衰退很重要的轉折點。而最近「天秤颱風」對墾丁、蘭嶼和綠島陸上的重創,將可能進一步造成臺灣周邊海域珊瑚礁無法回復的狀態,影響區域內的漁業和觀光業之永續發展甚深。只有透過長期生態研究科學資料的收集、分析與整合,始能提供給政府釐訂海洋保育政策與調適氣候變遷衝擊之參考。

  這項研究係由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澳洲詹姆士科克大學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馬來亞大學、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東華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大仁科技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臺灣大學與國立中興大學等單位共同合作完成。經費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與墾丁國家公園支持。

  論文參考網站: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44364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