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中央研究院電子週報第361期
服務區
緊急事故通報系統電話
社團活動
徵才啟事
《週報》投稿須知暨審稿原則
互動區
處長信箱(助理用)
處長信箱(一般用)
本院要聞
本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由蔡定平特聘研究員接任
本院與國內醫院之研究團隊首度發現華人特有的川崎氏症致病基因與機制,成果備受國際肯定
人事動態
學術活動
學術交流
《數學傳播》季刊第36卷第1期(141號)業已出版
2012 NCTS Spring Workshop on Critical Phenomena and Complex Systems
4月份知識饗宴「哥倫布對臺灣食物的影響」
2012年李卓皓院士紀念演講會
「The 20th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Protein Engineering Centers」研討會
瑞典Prof. Jan-Erling Bäckvall受邀蒞院演講
學術演講(4月12日-30日)
公布欄
藝文活動:「2012搖滾與融合Jazz之夜」
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三零年代中國南方邊疆民族典藏展」及「臺灣漢人民間信仰」常設展,訂4月17日舉行開幕茶會
本院招募101年志願服務人員開始受理(5月31日截止)
捐血活動公告
調查資料整理與檢誤研習班課程教學影片上線
 
本院要聞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院與國內醫院之研究團隊首度發現華人特有的川崎氏症致病基因與機制,成果備受國際肯定
 

  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與國內八家醫院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日前發表重要研究論文,首度發現華人特有的川崎氏症致病基因BLKCD40。此項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創新研究成果,不僅可以增進科學家們對於川崎氏症致病機制之瞭解,未來亦有助於川崎氏症之治療與其新藥設計、開發。國際遺傳學領導期刊「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已於2012325刊登此篇論文。參與這項研究的八家醫院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馬偕紀念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以及臺北榮民總醫院。

  川崎氏症是一種急性多系統血管發炎症候群,好發於五歲以下之幼童。目前造成的原因仍不清楚。川崎氏症的臨床表現特點為持續發燒超過五天,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多形性皮膚紅疹,擴散性的黏膜發炎,頸部淋巴結病變,四肢末端充血浮腫與脫皮。然而近年來亦發現許多疑似川崎氏症,但又無法完全符合診斷條件者,稱為非典型或不完全性川崎氏症,大約占全部川崎氏症的15%,必須配合輔助性的診斷指標,並排除其他疾病才能加以確認。目前治療是以高劑量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為主,但有些病童對免疫球蛋白治療效果不佳。冠狀動脈病變是川崎氏症最嚴重的後遺症,尤其是冠狀動脈瘤的產生,在許多國家,川崎氏症目前已成為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川崎氏症在亞洲的發生率是歐美地區的十多倍,顯示遺傳基因在川崎氏症佔有高重要性。臺灣川崎氏症發生率僅次於日本跟韓國,列名全世界第三高。臺灣平均約每10萬個5歲以下小孩,會有69個病例。本研究係利用高密度基因型鑑定方法進行全基因體關聯性研究,共累積4年的病例且回溯過去病例,始獲得這項結論。本研究在第一階段分析了622位川崎氏症病童之基因,第二階段在261位病童做更進一步驗證,找出川崎氏症可能致病基因BLKCD40。其中,BLK主要表現在免疫B淋巴球,參與在免疫B淋巴球的活化訊息傳遞過程。BLK基因之前也被發現參與全身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CD40主要表現在免疫B細胞、表皮細胞及其它免疫細胞,參與發炎反應及免疫反應活化機制的調控。過去CD40曾被發現參與許多自體免疫相關疾病,例如︰葛瑞夫滋病、遺傳性一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乾癬、克隆氏症、全身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等。這些發現顯示發炎反應、免疫活化及自體免疫機制在川崎氏症扮演重要角色。

  此論文最大的貢獻之一,是清楚呈現川崎氏症的可能致病機制,且致病基因的確會因各個種族而有所不同。目前除了擴大原研究團隊,組成臺灣川崎症疾病聯盟之外,未來希望能進一步找出川崎症患者對免疫球蛋白反應不良以及冠狀動脈病變相關基因,據以研發出更有效診斷及治療方式。同時也積極參與跨國的大型國際合作,進行全基因體相關性掃瞄之統合分析。以期能勾勒出川崎氏症的致病基因全貌。

  本研究除了對川崎症致病基因研究是一項重要的進展,也期待未來以基因體醫學為基礎,發展出來各種疾病之預防與治療,朝向更精緻的個人化醫療之目標前進。

  這項研究是由本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國家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鄔哲源主任、 陳垣崇院士、陳建勳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李宜靜助理教授、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蔡輔仁教授、國家基因醫藥研究臨床中心團隊、國家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團隊,與國內八家醫學中心14位醫師共同參與。

  合作醫師包括:郭和昌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張正成醫師(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張鑾英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黃立民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陳銘仁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梁啟迪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紀鑫醫師(馬偕紀念醫院)黃富源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李孟倫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黃玉成醫師(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黃碧桃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邱南昌醫師(馬偕紀念醫院)、黃高彬(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李必昌(臺北榮民總醫院)、國家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張儷瀞,以及本院國家轉譯醫學資源中心劉怡敏、陳盈如。經費來源為中央研究院以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論文參考網站:http://www.nature.com/ng/journal/vaop/ncurrent/full/ng.2227.html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