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983年,深具人道關懷精神的國際學術組織「發展中世界科學院」(Th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TWAS)9月18日宣布,本院5位院士今年榮譽當選為該院新任院士,同時本院1位學者榮獲「TWAS年輕學者」頭銜。第23屆TWAS大會係於2012年9月17日至21日在中國大陸天津召開。
依TWAS公佈之次序這5位院士為:本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王寬院士、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特聘研究員兼代理院長王陸海院士、國立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院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電機系教授胡正明院士,以及美國堪薩斯大學化學系榮譽講座教授暨堪薩斯先進科學計算中心主任朱時宜院士。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張慈錦助研究員則獲頒2012年「TWAS年輕學者」榮銜。
王寬院士獲選為結構細胞分子生物學門院士。他曾經創新發現與命名5種關鍵蛋白,對肌肉生物學與細胞活動力研究範疇以及開發奈米生物科技,貢獻甚深。包括設計可使用於單一分子或單一細胞的奈米機械元件、蛋白質工程、藥物設計和生物資訊,且藉此探討人體內各種分子機制與相關疾病的治療開發。
王陸海院士獲選為生物系統及生物體學門院士。他早期曾創新建立Rous肉瘤病毒的基因圖譜,並且證實Rous肉瘤病毒中所帶有之src致癌基因的細胞來源以及闡述其分子機轉。王院士隨後亦首度發現fps及ros 兩個致癌基因,並闡明其致癌過程的分子機制。
梁賡義院士獲選為醫學與健康科學學門院士。他研究側重在發展新穎的統計方法,分析相關數據,包括縱向和家族性的數據,對臨床和公共衛生研究領域,十分重要。他所研發的生物統計方法-GEE(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已經成為分析相關數據的主要統計工具。
胡正明院士當選工程科學學門院士。他所領導的加州柏克萊大學團隊於1999年研發出三維電晶體「FinFET」,促使包括英特爾公司在內的全球電腦企業,紛紛改採這項三維電晶體技術,以提升速度與節省耗電量。胡院士的學術成就,使微電子晶片變得更小,更可靠,性能更高,乃譽為「微電子前瞻者」。
朱時宜院士獲選為物理學學門院士。他是量子科學及計算科學領域的權威專家,曾經提出許多嶄新理論與精密計算方法,對於原子分子及強場雷射物理、化學物理、星際分子天文學、原子及分子共振態、時間密度泛函理論、量子混沌及分形、以及原子分子碰撞理論等領域,皆有開創性的成果貢獻。
除了本院院士與同仁之外,國立中山大學應用數學系系主任徐洪坤教授此次亦榮譽當選為TWAS院士,以及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江安世教授亦榮獲生物科學類「TWAS獎」(TWAS Prize in Biology)。
TWAS旨在協助發展中國家從事科學研究與開發應用,由90個國家1千多位院士所組成。當選該科學院院士或獲獎,不僅代表學者個人的成就,更代表所屬國家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科學之持續關懷與付出。今年共有30多國家400位與會者出席盛會。
參考網站:http://twas.ictp.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