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張琨院士於今(2017)年4月3日於美國辭世,享年99歲。
張琨院士為國際知名之漢藏語言學者,對苗傜語、梵語、藏語、漢語音韻學和漢語方言學都有輝煌貢獻。張院士在1937年所發表的論文〈苗傜語聲調問題〉奠定其苗傜語聲調比較研究的基礎;1947年赴美後,除繼續苗傜語之研究外,側重藏語和漢語音韻的研究。畢生語言學專著至少7種,論文發表上百篇。1972年,與Dr. Betty J. Shefts Chang共同發表之《古漢語韻母系統與切韻》(The Proto-Chinese Final System and the Ch’ieh Yun),對切韻提出新的見解,受到語言學界的普遍重視;1978至1981年陸續出版之《西藏口語語料》一至四冊 (Spoken Tibetan Texts, Vol. 1-4)更是西方語言學家了解藏語拉薩方言的津梁。而其早年與李霖燦合著之《納西象形文字字典》至今一直是納西語文研究的重要工具書。
張院士生於1917年。早年在北京清華大學就讀於中文系,1947年留學美國,分別於1949年、1955年獲得耶魯大學語言學碩士、博士學位。1951年起,張院士獲聘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遠東語言系,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3年轉任加州柏克萊大學東亞語言學系教授直至1987年退休,退休後仍為柏克萊大學聘任為名譽退休教授至今。
張院士師事李方桂院士,於1939年起,追隨李方桂院士在中國西南地區從事語言學的田野調查。對於他的學生,李院士曾這樣形容:「他(張琨)治學非常、非常嚴謹認真,但卻很有自己的見地。他工作用心踏實,從不喜歡從事含糊的理論建構。」 1940年8月,張院士受聘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後歷任副研究員(1956-1957)、研究員(1957-1958)及終身研究員(1958)。1972年當選本院第9屆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