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中央研究院電子週報第278期
服務區
社團活動
徵才啟事
《週報》投稿須知暨審稿原則
互動區
處長信箱(助理用)
處長信箱(一般用)
本院要聞
台灣學者發現墨西哥灣2新魚物種恐面臨油污染而滅絕
本院朱敬一院士獲邀赴德國演講
人事動態
學術活動
《知識饗宴系列6》已出版
8月份知識饗宴「開展宇宙新視野」
「2010 IFCB國際細胞分子生物學訓練學程暨研討會」即日起至8月30日開放報名!
學術演講(99年8月13日-26日)
公布欄
2011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受理申請
本院100年度第1梯次「博士後研究人員」自99年8月1日起至9月1日止受理申請
多益測驗輔導說明會--多益測驗拿分要領
本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館閉館公告
人社(調研)中心資料開放公告
人社(調研)中心進行「面訪員召募」
 
本院要聞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台灣學者發現墨西哥灣2新魚物種恐面臨油污染而滅絕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何宣慶博士日前與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2位學者共同發表論文,首度發現墨西哥灣2個新魚物種。連同原有的1種魚物種,這3個魚物種正面臨墨西哥灣油污染的威脅,且很有可能走向滅絕之路。研究論文於715刊登在英國魚類學會專業期刊「魚類生物學」(Journal of Fish Biology)

         何宣慶博士今年4月甫獲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博士學位,目前於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研究員實驗室擔博士後研究,致力鑽研全球的鮟鱇魚。博士於2008年赴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從事研究,與該館館長Dr. Sparks以及其博士後研究員Dr. Chakrabarty (現為路易士安納大學魚類博物館館長)共同研究大西洋西岸特有的「副棘茄魚屬」物種。此次,他們透過檢視5千多種標本後發現,過去被認為只有1種的「副棘茄魚」,其實應該有5種,而其中墨西哥灣即擁有2個新種「中間副棘茄魚」與「雙棘副棘茄魚」。

        棘茄魚屬於鮟鱇魚的一類,牠們頭部扁平,身體前半部形成一圓形或三角形體盤,主要棲息在淺海至深海4000公尺間的沙泥底質。棘茄魚是屬於「不會游泳」的魚類,只能以體盤兩側的胸鰭跟下側的腹鰭在海底「行走」,必要時會用鰓孔排出大量的水,讓身體藉此噴射推進。副棘茄魚體型因又圓又扁,因此又被稱為「餅乾魚」。

目前墨西哥灣漏油影響範圍,剛好完全覆蓋其中1個新種「中間副棘茄魚」的棲地,造成這個物種很可能在被發現的同時也面臨滅絕的境況。同時,另外2個物種多數族群也集中在此區域,生存條件變得非常嚴峻。這個發現並立刻獲得科學界與歐美各大媒體的廣泛討論及報導。

目前墨西哥灣油污染的影響仍然持續,其深海噴發的原油可能已經充斥大部分水域。油污區域也是瀕危的大西洋黑鮪的繁殖區之一。學者更擔心,即使部分物種能夠倖存,仍要面對食物短缺(基礎生產力下降,食物網瓦解)以及幼苗在油污中無法存活等問題。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研究員表示,只要持續不斷深入地探究各種生物類群,我們不難發現新種的存在。此論文亦讓世人瞭解原來過去以為分類研究相當透徹的區域,其實仍存在有大量的新種,更遑論其他未曾被探索的區域。時值201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世人應對生態保育投注更大的關懷。

論文參考網站: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cgi-bin/fulltext/123584238/HTMLSTART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